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确认商誉减值的直接原因在于过高的估值溢价与过激的业绩承诺,而企业在连续并购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则加剧商誉减值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本文以天神娱乐为研究对象,针对上市公司在连续并购中如何避免商誉减值、减轻商誉减值的影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掀起了一波并购浪潮,大部分企业是高溢价并购,由此形成了商誉,过高的商誉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后续商誉减值现象。商誉减值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负面信息,甚至导致企业亏损。本文以远方光电为例,介绍其并购过程,分析高溢价并购给远方光电带来的后续商誉减值风险,并深入剖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溢价并购的相关建议,为企业溢价并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经历过多次并购浪潮后,资本市场中的商誉金额大幅增长,进而引起商誉减值的潜在风险,上市公司计提大规模的商誉减值准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幅下滑,陷入退市或破产的困境。基于此,对上市公司汉邦高科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巨额商誉形成及其减值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对被并购公司的尽职调查不到位、签订不合理的业绩承诺等原因,汉邦高科对被并购企业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准备金额,导致当年业绩大幅下滑。据此提出企业应在并购前做好谨慎性的前期调查工作、签订符合实际的业绩承诺等系列措施,为上市公司规避巨额商誉减值风险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4年并购审批制度的改革,医药企业掀起并购热潮,由此引发的商誉减值问题也日益凸显。医药上市公司瑞康医药在初创期较少并购,成长期开始提高并购频率,扩张期进行多次并购,由此产生巨额并购商誉。由于集团治理结构不完善、中介机构未合理确定商誉减值额、被并购企业业绩未达预期等原因,导致集团发生巨额商誉减值额,并使其资产缩水、利润降低甚至为负。瑞康医药可通过优化商誉管理、提高中介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业绩承诺等措施,防范并购商誉减值风险。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公司之间并购重组数量激增,常见做法是“高溢价并购+业绩承诺”,以高溢价达成交易,签订业绩承诺协议锁定风险。“高溢价并购+业绩承诺”行为可能会促进公司发展,但也可能产生子公司失控、巨额商誉减值、会计处理不当等“后遗症”。本文对*ST围海高溢价合并上海千年公司后产生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其原因,旨在为并购双方、审计人员和监管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商誉减值的确认问题进行国际比较;其次介绍我国商誉减值的具体会计处理;最后对我国商誉减值会计在会计实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数据为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实证检验管理层是否利用年报语调配合商誉减值操纵。研究发现,年报语调乐观程度与商誉减值操纵具有正相关性;有业绩承诺的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发布乐观程度较高的年报以配合商誉减值操纵行为。在控制内生性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民营企业中以及当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资产负债率越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时,管理层更有可能利用年报语调来配合商誉减值操纵。本文的结论丰富了商誉减值以及关于年报语调方面的研究,并为监管机构规范上市公司商誉减值行为提供了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是当今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给上市公司未来经营带来巨大隐患.本文以宝鼎科技收购上海复榆后计提巨额商誉减值为案例,分析发生巨额商誉减值的原因,并从监管部门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2013—2015年是传媒行业并购热潮期,发生并购重组的交易次数仅在三年内由69起增加到193起.但并购热潮期过后却迎来集体减值,自2018年底商誉减值准则发布后,近50%的传媒行业公司纷纷进行减值测试,当年同行业商誉减值规模高达411亿元,大约占行业资产减值总额的70%.商誉减值的大规模爆发会加重公司后续经营负担,为...  相似文献   

10.
李梦荷 《山西农经》2020,(3):148-149,153
商誉减值导致股价下跌,既破坏了证券市场环境,也显现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商誉确认、计量等方面的短板,虚增企业交易并购价值、控制商誉后续计量、调整商誉减值时间点、粗略披露商誉减值信息等现象常有发生。创业板公司多数企业存在未完整披露商誉估值方法、同商誉相关的资产组状况、商誉减值测试依据,信息处理的具体指导准则缺位,商誉减值测试计量方法单一,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审计监督不力等影响商誉信息披露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商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为规范类似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预防商誉大幅减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巨额商誉减值信息给二级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尽管商誉减值法存在局限性,但其符合商誉非消耗性资产的本质和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在商誉减值的方法研究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提高商誉会计信息质量,应该增加商誉表外信息披露来弥补表内商誉减值信息的不足,规范商誉信息表外披露的内容,格式化商誉披露的形式,加强商誉表外披露的监管,以提高商誉减值信息的有效性,约束管理者对并购业务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下爆出重大商誉减值的力源信息为企业案例,通过分析其巨额商誉减值的深层原因及该上市公司在处理时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新冠疫情下上市公司出现的商誉减值及信息披露。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有商誉估值泡沫放大、盈余管理可能性上升、信息披露更具复杂性以及资本市场股票环境不稳定4个问题。最后,针对会计准则修订、外部审计、上市公司内控三方面,提出了添加商誉摊销减值方式、限制商誉规模、审计联系企业行业特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8年第一季度,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公告因商誉减值导致2017年预计业绩"变脸"。本文通过两个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了商誉及其减值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商誉的确认和商誉的减值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褚天扬 《山西农经》2020,(5):88-91,149
近年来,我国企业进行了大量并购重组活动,产生了巨额商誉,也滋生了后续的商誉减值问题。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7—2014年的商誉减值问题,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商誉减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存在正向显著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存在更严重的商誉减值问题,管理者自信加剧了并购的商誉减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建设,并购市场浪潮逐渐兴起。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商誉减值“暴雷”事件也不断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本文以影视文娱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北京文化为例,梳理其并购过程及巨额商誉的形成,分析其巨额商誉减值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商誉减值"地雷"频频爆发的视角,分析近期商誉地雷频繁爆发的原因,A股市场大规模的减值带来的影响,并认为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是将商誉后期计量由减值转为摊销,并从财政部、证监会、股民等角度提出了如何避免减值地雷的方法,财政部应当将商誉减值改为摊销;而证监会需要提示风险,加强监管;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最后股民需要判断所持股票是否含有高商誉并决定是否愿意承担风险,由此解决商誉减值带来的股市动荡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我国银行并购活跃,商誉资产不断涌现,但银行业商誉会计处理鲜有分析。本文汇总了商誉会计处理在准则和监管上的外部要求,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商誉在初始确认、后续减值、附注披露上的会计处理现状,分别从准则和监管的角度评估了我国银行业落实外部要求的情况。并根据银行能力分别提出了对商誉减值工作的建议,从商誉确认角度发现了多元化发展和科技金融两个并购启示,对我国银行业商誉会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商誉减值的国内外处理方法比较,提出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市场出现的并购热导致大额的商誉确认后期出现商誉计提减值问题。2016年百花村并购华威医药产生巨额商誉,使得百花村再一次面临退市风险。本文以百花村并购华威医药为例,梳理并购过程,分析商誉减值原因,提出应对商誉减值的相关建议,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今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的浪潮是一浪接一浪,在并购过程中是否存在商誉,如何认识商誉,如何维护商誉,如何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理商誉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焦点。虽然商誉无形,但是其存在的隐藏价值不容忽视。一个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商誉,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强。一、商誉的内涵16世纪,英国的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用到了"商誉"这个词,正是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商誉为何物。不断出现的企业并购,中间产生了大量的利益溢出,也就是并购溢价,这使得商誉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