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4~2019年曹妃甸区数据,建立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构建科技金融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论如下:第一,曹妃甸区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从2014年的濒临失调衰退发展到2019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各子系统与科技金融系统耦合关系变化趋势与总体协调度趋势相似,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低于总协调度。  相似文献   

2.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以滨州市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建立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关协调度模型并进行测算分析,进而得出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锋  马寅涵 《水利经济》2022,(6):24-32+102-103
为探究我国水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协调关系,基于PSR模型和耦合协调理论,结合莫兰指数和GIS对耦合协调结果进行时空分析和刻画,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态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地区将达到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的放射状分布,且近年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地区形成由外向内片区集聚扩张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和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两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水资源禀赋的提升同样对本地区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区域差异,利用灰色关联度进一步分析两者关联性。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下游大于中游大于上游;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结构子系统对水资源环境系统影响最大,水资源环境抗逆指数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系统关联最大。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新疆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低水平耦合期到中度耦合期再回到低水平耦合期,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发展超前型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金融产业集聚指标体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得到了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并揭示了两者之间耦合度水平差异背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内在机理,同时利用Arc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对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划分更加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互胁迫关系理论和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包鄂经济区2004年—2013年的交互胁迫关系和耦合协调度进行验证与测算。结果表明:呼包鄂经济区区域社会与生态子系统间存在明显地交互胁迫关系,且基本符合双指数曲线变化规律;综合协调度值反映出该地区由低协调耦合发展阶段到磨合发展阶段的变化,其中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且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胁迫作用加剧,导致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速度变缓。  相似文献   

9.
选取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经济质量发展两方面相关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TOPSIS法实证测算权重并进行理想贴近度评分,利用耦合关系模型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同经济质量发展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8~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系统与经济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增强,由最开始的基本不协调已经逐步过渡到高级协调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市经济迅速增长,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快城市经济转型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16年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从转型动力和转型绩效两方面客观评价七个城市经济转型成效水平,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转型成效水平"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进行协调性及制约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从转型的成效程度上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呈现逐年增强趋势,但区域差距较大,转型绩效水平总体向好,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好于经济系统;从转型协调度看,转型动力系统与转型绩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爬坡式"上升趋势,协调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协调水平均处于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1.
根据系统论观点,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构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森工林区的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不好,只有少数年份是真正的优良协调;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总协调度较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分析城镇化与耕地耦合协调性,并预测未来发展情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提供相关决策参考。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城镇化和耕地保护2个方面选择5项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耦合协调性,选用GM (1,1)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探讨2025年耦合协调性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8—2019年期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指数呈递增趋势,耕地保护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镇化和耕地保护耦合协调度相对来说较低,最好时协调性值为0.3,处于中度失调类型。(2)预测2025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指数将达到0.97,耕地保护指数为0.08,城镇化和耕地保护耦合协调度为0.54,达到勉强协调类型。构建城镇化与耕地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监管机制,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张瀚丹  李娅 《林业经济》2023,(11):50-72
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1.16%,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3.05%。二者相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较高。(2)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从2011年的0.32提高到2021年的0.46,且在空间上存在“从北到南,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地区异质性,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相对发展类型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林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3)低水平的林业经济增长、数字产业化、数字创新发展是阻碍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系统把握了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现状、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建立了数字经济系统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二者的耦合机理与评价维度。基于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与林...  相似文献   

14.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6—2018年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内在耦合关系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将耦合关系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对优先度相结合,耦合关系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2006—2009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林下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2010—2012年耦合协调度由勉强耦合阶段转变为濒临失调阶段,林下经济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2013—2018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耦合阶段,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持续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确立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特色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合理开发林下经济产业的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律,为中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方法]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基于2004—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得分,再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04—2017年中国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得分始终高于农业经济发展得分;两系统的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协调程度从中度协调过渡到极度协调。[结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发展“产品品质高、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农业,优化财政支农机构、重点支持具有生态正向外部性的项目。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以绿色发展路径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的协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水平及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将农村发展纳入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中,然后基于2015—2021年内蒙古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 (1)2015—2021年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变化波动性较大,其中的上升因素主要源于资源环境和农村发展两子系统;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两子系统波动性较大。从区域发展特征来看,蒙中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增长趋势稳定;蒙西增长趋势不明显;蒙东发展水平最低,波动性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大。各盟市中以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农业绿色发展较好,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发展水平较差。(2)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包头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最好,其次是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协调度最差;从提升速度来看,呼伦贝尔市耦合协调度增长最快,其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巴彦淖尔市提升最慢。结论 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较大,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阐述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数学模型与计量方法,以山东菏泽市为例,分析了该市2000~2011年期间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之间互动变化及其所处阶段特征与优化改进措施,进而采用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自相关与滑动平均预测的方法,预测了该市2012~2014年间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及其所处阶段特征。研究结果:(1)该市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1年间呈现出显然不同的3阶段性特征,从总体上看,此期间该市正处于过度调和与失调衰退并行期;(2)所预测的2012~2014年间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由轻度失调衰退期向濒临失调衰退期下滑。研究结论:(1)该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失调形势依然严峻;(2)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是制约其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度提升与耦合协调类型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 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偏离最优状态的程度和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至关重要.以大庆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内涵,从石油城市转型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子系统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分析其2000-2007年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整体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的变化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经历了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4个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能基本满足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但是离最优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才能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利于转型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与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座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在协同视域下利用容量耦合协调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层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莫兰指数揭示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区域平衡性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三大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东部海江河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递减态势;从发展充分性看,各地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时空一致性,但其与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从空间集聚特征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子系统空间集聚不显著,而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则呈现明显的正向自相关特征。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