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规范分析与演绎推导的方法从契约利益主体关系和集中契约内生属性两个层面厘清林地规模化转出的集中契约内生威胁,探究集中契约的稳定治理措施。研究表明:集中契约中的利益主体关系演变会打破铁三角的均衡关系,降低契约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利益主体在履约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变化、心理契约失衡和契约内容不够灵活与完备致使集中契约长期稳定存在一定威胁。为此,从契约利益主体间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契约治理两个层面提出增强林地规模流转集中契约的稳定性对策,以巩固和深化林权改革,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何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始终是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着重考察不同治理内容对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地方行政干预为主的外部治理环境显著提升了土地流转数量,并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转型;以协调相关主体契约关系为主的内部治理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从流转契约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2)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土地确权颁证率较高,发挥出了明显的确权效应。研究结论:(1)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石,不仅要保障产权明晰,还要构建有效的产权实施机制;(2)经济利益是驱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地价值形成合理的价格参照系;(3)文化观念是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协调好市场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4)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存在违约率高、稳定性低和绩效差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结合治理机制的相关理论,运用海南、湖北、河南等6个省份共578份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复合治理"挤出效应"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客观存在传统社会规范治理与正式契约治理的渠道复合治理Ⅰ和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治理的渠道复合治理Ⅱ;传统社会规范治理对正式契约治理机制的"挤出效应"负向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稳定性,而关系治理对正式契约治理机制的"挤出效应"却正向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稳定性;农户法律意识显著负向调节渠道复合治理I"挤出效应"和渠道稳定性之间关系,而对渠道复合治理Ⅱ"挤出效应"和渠道稳定性之间关系则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农产品营销渠道稳定性对提高交易弹性绩效和交易销售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业税费的征收不仅是国家权力的表征,同时也是国家汲取资源的一种方式;而税费上缴既是农民对国家治理权力的认可,同时又是以这种认可的一种经济表达。然而,在一些地方,剖分农民却把税费的上缴视为一种用以保护他们自身权益的工具,即运用经济方式来达成非经济的目标。当乡村组织失去了强行征收税费的能力时,面对农民的这种非经济诉求,便转而运用非正式的权力方式与那些尚未完成税费上缴任务的农民展开博弈。在这种博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农民“社会契约”意识的日益增长,一些地方的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正面临着缺失治理资源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交易,合作社治理本质上是对不同类型交易的治理。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交易的类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的选择与调整具有决定作用。在外围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别交易中,商品契约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商品契约的风险已在交易过程中得到补偿,难以对要素契约形成反向治理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不会按交易额分配盈余。在积极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复交易中,关系治理机制的作用会被强化;在核心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交易中,要素契约的治理作用会得到增强;按交易额分配盈余实质上体现了对交易过程中商品契约的剩余风险以及对积极社员和核心社员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与管理的补偿,而交易的关系治理机制也使按交易额分配盈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代理理论的公司治理结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者管理才能与企业资产的不对称,所有者无法有效率地经营企业,继而导致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效率所在。本文主要以契约理论为基础,研究两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契约治理分析范式,以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为着力点,构建了"三权分置"下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禀赋特征——产权结构——契约选择"的分析框架,指出小型农田水利禀赋特征影响产权结构安排,导致小型农田水利治理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组合关系选择不同。通过3个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土地流转程度较高的地区,小型农田水利显性契约对隐性契约的替代程度越高,并沿着弱显强隐、中显中隐、强显弱隐的契约组合关系演变。需要通过契合禀赋特征、明晰小型农田水利产权结构、把握契约强度、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契约显性化等方面提升小型农田水利整体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公司+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的一个创新,旨在化解我国农产品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这种模式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尤为普遍。然而近年来,"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时常遭受契约不稳定的困扰,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治理与社会资本提供了一个探究"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新视角,三个不同的案例表明仅使用契约治理或关系治理无法应对"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所面临的复杂环境,而只有在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并重以及农民专业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功能完整、结构平衡的社会资本才能够抑制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进而"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契约才能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李彬 《农村经济》2013,(2):46-50
契约的非完全性和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决定现实中的契约是非完全的。非完全性订单农业包含诸多风险(市场风险、契约风险、道德风险、技术风险等),订单农业风险的存在已成为制约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订单履约率,防范订单农业风险,不仅应从订单农业契约外部入手,更应从订单农业契约内部治理机制入手。订单农业契约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契约约束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信任沟通机制和冲突协调机制,契约内部五大治理机制的完善和运行,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契约的履行,防范契约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小企业作为国内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它在促进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社会供给、促进技术创新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产业集群则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本文定性分析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的优势;并通过建立银企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集群内银企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建立银企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定量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前后的融资情况,计算结果显示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市场化的劳动交易关系,劳动交易的目标在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交易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人力资产专用性较低、劳动交易不确定性较低、劳动交易频率较低,劳动交易契约类型以古典、新古典契约为主;契约治理结构以双方、第三方治理为主;劳动交易契约类型与治理结构整体上匹配,交易效率较高;农民工年龄对劳动交易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提高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交易效率,应以优化劳动交易契约类型及治理结构为路径,强化农民工文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人力资产专用性;调整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劳动交易不确定性;提升农民工组织化能力,适度提高劳动交易频率;完善劳动交易契约治理结构,增强契约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订单农业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订单农业的制度特征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企业、农户违约行为存在着内在制度性原因,并认为在现行订单农业制度框架下违约行为不是一种偶然的市场现象,而是契约主体之间博弈能力悬殊所导致的理性经济行为。为此,应当从制度上对订单农业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南、山东5个省份100个位于黄河灌区的村庄为例,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用水者规模、用水者群体异质性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主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水者规模存在显著而稳健的"门槛效应",当用水者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用水者的经济、社会以及其它维度异质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主治理绩效的影响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总体来看,用水者规模的门槛值介于300~348户之间,经济异质性和社会文化异质性原本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主治理绩效的负向影响在用水者规模超越门槛值后分别减小了72.36%和71.64%。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对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了补充性的研究。研究发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契约不完全、机会主义倾向等前提下,中介组织的介入可以有效监督双方的履约行为,"龙头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这一契约模式可以最终从根本上保证订单的履约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问题,现在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会计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从企业的内部治理尤其是企业所有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就在这个方面做了些尝试。一、企业所有权企业所有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简化提法。“企业的契约理论”提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从契约的角度看,企业和市场的区别在于企业这个契约的完备程度较低,体现为一项不完备的契约。企业作为契约的不完备性,衍生出了企业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重要性。(一)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  相似文献   

17.
公司与农户契约行为的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公司 农户”组织模式中,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契约关系,但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公司与农户之间经常发生相互违约行为。本文以委托——代理和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公司与农户之间演化博弈的各种情况,分析了公司与农户违约行为的根源与规避这种行为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公司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的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公司和农户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易双方资产的协同效应,实现交易的双赢。但是,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而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又加剧了契约的不完全性,致使企业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差。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契约关系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程度的资产专用性提出相应的治理机制,以期对增加公司与农户之间契约的稳定性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规模经济理论和外部成本理论为支撑,运用四川生猪问卷调查数据,选用C-D生产函数和目标函数,首先对四川生猪是否需要适度规模养殖进行了判定,其次从养殖利润和污染治理成本角度测算出适度养殖规模,结果表明:四川生猪养殖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需适度规模养殖;当不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时适度养殖规模为650~800头,当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时适度养殖规模为55~75头,污染治理成本已成为养殖规模的重要限制因素,适度养殖规模为中小规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要基于不同区域实际。  相似文献   

20.
信任是人际间走向合作的基础。小农进入市场途径不是取消小农家庭的生产组织形式,而是农民农场一体化,农民农场一体化的最主要形式是合作制。中国社会关系取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带有“圈子主义精神”的“熟人信任”。这种以亲缘和拟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中国农民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促使个体农民在面临市场挑战时合作行为发生及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发展,但同时也内在规定了合作对象及范围的“规模界限”,最终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向更大规模、更大地域空间的拓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需要以契约、产权等现代制度为基础的“普遍信任”来做支柱,而不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个人信用”来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