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本文就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困境以及突破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坏账、提前消费风险、征信体系不完善以及资金运转受挫等问题。因此,完善法制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健全个人征信体系、有效运用资产证券化融资,以及发展农村市场等路径,可以有效突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困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人不断提高,民间财富迅速累积,民众日常生活日益"金融化",金融消费者已经成为独立、庞大的消费主体。庞大的居民财富和金融消费及投资需求为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广阔发展空间,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此进入了包括理财在内的各类业务发展的黄金期。然而,由于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逐利动机过于强烈,金融消费过程中的高收费、乱收费、"霸王条款"以及理财产品陷阱等等,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导致金融领域成为新的消费者投诉热点。对此,银监会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收费及理财等问题进行了重典整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都在不断的丰富,人们的金融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基础比较薄弱,竞争机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多发展问题,急需改善解决。本文研究了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农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化金融改革和普惠金融政策下,新蓝领消费金融需求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立足珠三角新蓝领群体,调研制造业流水线工人的消费金融需求。经过桌面研究、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等方法,绘制清晰的用户图像,为促进新蓝领消费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5—2017年CHFS面板数据,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视角,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潜力三个维度,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整体呈倒“U”型分布并在中高收入水平处出现拐点,大部分农户仍处于拐点左侧,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升农户边际消费倾向。内生性讨论显示,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实现,具有持续性与平稳性。从消费结构来看,数字金融增加了农户发展型消费需求,然而中低层次消费需求仍是农户最倾向的消费类型。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数字信息与服务建设、促进农户增收、缩紧收入差距、完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等渠道,提振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户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各国普遍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在面临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时,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而我国广大农村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对于实施内需拉动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协同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信用卡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快捷、方便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为大众带来全新、便捷、即时消费体验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存在诸多风险问题,加大了管理难度。以支付宝平台中的蚂蚁花呗为例,介绍了其运营模式,引出了消费信贷普遍潜在的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问题和制约因案,认为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体系欠缺、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等造成农村金融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并提出政府应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扶持民间金融发展、加快农村信用化建设,建立面向农民需求的金融机制.  相似文献   

9.
于淑波 《南方农村》2010,26(3):50-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对消费增长产生收入效应、示范效应、扩张与循环累积效应等影响。本文实证分析也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因此,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是增加我国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统筹城乡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需求主体的变化、需求内容的变化和需求规模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仍普遍存在着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农村储蓄资金外流、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产品单一、民间金融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其成因主要是源于农业与商业目标相悖,缺乏农村信用体系.本文认为,要使农村金融稳定持续发展,应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支持的主体,推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项目,积极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并适时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化改革,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1981—2004年农民消费支出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修正关系。研究表明,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消费支出均呈较弱的正相关性。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但目前它对农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依然滞后,因此,针对农民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理念不断升级,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升温,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涌现为居民消费提供了便捷,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主要风险和监管现状、博弈模型的主体和前提假设、博弈模型的构建三方面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进行监管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均衡影响因素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从而使得环境污染治理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基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设绿色金融保障体系、发挥绿色金融活动促进作用、加强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加强对绿色发展的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林业碳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碳汇增长潜力较大,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当前,林业碳汇市场建设还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交易成本偏高、方法学不完善和金融支持不力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碳汇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建立林业碳汇优先的政策机制和支撑体系、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和丰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林业碳汇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重点对农村金融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研究分析,主要分析了农村金融推动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致富,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科技发展、基于农业产业链的互联网金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的创业和消费需求、乡村文化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客观角度提出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春 《南方农村》2013,29(6):30-3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的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兴建基础设施等,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务需求,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提供足够的金融供给以满足这些需求。可通过设法使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等满足正规金融机构抵押条件及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等金融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推进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及特点,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与供给失衡、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通过建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培育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为推进农村金融整体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农村合作基金会健康发展见玉生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宏观调节失控,出现了金融秩序混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财政困难状况加剧.基础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制定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农业部为了认真贯彻...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消费素养现状看,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金融技能等四方面均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东北地区更为落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金融知识理解较浅,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和金融态度素养较低。建议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多种金融知识宣传渠道的途径,提升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9年银监会文件成立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是我国在拓展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作出的有益尝试,在前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文章针对消费金融公司前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发展较慢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评述,并结合2014年开始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针对发展困境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