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为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在较大范围和数量上出现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总体上是健康的,使许多农民的承包土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土地有效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经济出现了良性循环,农村和农民的收入有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试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政策: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归农民。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家庭承包基础上,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和转让,即农村土地资产的配置过程。只有建立灵活有效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才能使土地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同其它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本文试就农村土 相似文献
3.
当前 ,我国农村兴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 ,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以农户为主体 ,以自愿为前提 ,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为条件 ,在相互平等协商的情况下达成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其实质是在明确土地所有权归集体 ,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 ,农户将土地的使用权以出租、转包等形式进行转让 ,从而使一定规模的土地集中利用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简言之 ,土地流转是农户所拥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交易 ,它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又一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优化农…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垫江县在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开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耿荣学陈国富郑宝智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有关文件过程中,我们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做了调查,现就有关问题阐述如下: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总体状况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各...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农民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只有当其能够合理流动,自由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组合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但长期以来,土地的流转与生产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偏差,不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自由组合,导致农地利用陷人一个“数量悖论”。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在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条件下,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抛荒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从中可得到两点启示:第一,现有生产技术水平及制度框架内,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于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形势总的是好的,农村建立了良好的土地承包管理机制,有效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但个别地方也存在着一些苗头性问题。有的土地延包扫尾工作还没有完成;个别集体经济组织不顾土地承包合同的严肃性,随意抽回农民的承包地;也有的土地流转不规范;还有的土地承包费控制不力,增加了群众负担。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中央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不利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长期稳定。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土地承…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四川省南充市土地流转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近几年来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挑战 ,南充市不少县市区和乡镇按照“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 ,强化管理权”的原则 ,在不变更土地承包权属关系的前提下 ,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方式 ,积极创新经营机制 ,在土地流转、业主承包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形成了“业主 +农户”、“基地 +农户”、“公司 +农户”、“大户 +农户”、“企业 +农户”、“服务组织 +农户”等 6种经营模式 ,促进了我市农业超常规发展。据初步统计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 6 2 5万亩 ,其中 :耕地面积 4 8 84万亩 ,“四荒”面积…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投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近几年,由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土地经营收益不高,加上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有所加快。如沿海发达地区耕地流转已达到10%。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土地流转缺乏一些相应的法律规范,转让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农民处于“两栖”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于2003年3月1日才正式实施,因此在这之前农村土地流转带有明显的自发性… 相似文献
10.
11.
山东省滕州市自2006年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的实践,市级筹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有条件的镇街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村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了以土地流转市场为载体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交易机制,较好的规范了土地流转行为. 相似文献
12.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探讨杨群义,侍领祥本文从稳定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角度出发,就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谈一点浅见。一、承包土地流转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包土地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有偿性。市场经济下,农村土地...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农业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实行积极有效的土地制度 ,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 ,使其尽可能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仅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前提 ,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在我国农村继续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将土地承包期限再延长30年 ,以保持农村土地关系的长期稳定。这个决定是确保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确实是英明之举。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一重要政策贯彻落实好 ,并从…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通过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广大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受益权,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经营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分散零星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化种植,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仅限于人人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造成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对土地粗放经营,而另一部分种地能手要扩大 相似文献
15.
加强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等要求,为今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指明了方向.农业部门作为土地流转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当为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扮演好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对于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内涵和背景(一)土地流转的基本内涵。土地流转,即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实际上就是农户对所拥有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以物权对象的土地流转形式包括土地转让、继承和抵押等,即以土地使用权为对象的土地流转;以债权为对象的土地流转的形式有土 相似文献
17.
温州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方,早在1982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部分沿海、平原二三产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就出现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向规范化、有序化发展。一、对温州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比较分析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以各种形式流动使用权的耕地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而且多数发生在沿海发达省市。发达地区流转的耕地约占承包地的8%—10%,有些县已达到20%—30%;内地流转的耕地约占承包地的1%—…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农民的命根子。 2 0世纪 50年代全国进行的土地改革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农村改革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使农民的利益同土地经营好坏直接联系起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因此 ,党和政府把家庭承包经营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 ,长期稳定下来 ,并宣布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期再延长 3 0年的政策。同时 ,要求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是 ,…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在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阵痛之后,走出了联产承包这一两权分离的关键性的一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过于分散的使用权却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它的制度性缺陷。因此,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趋势,深化农村改革,应建立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以此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之前,东南沿海、中部、西部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掀起了新一轮的土地革命。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盲目性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规范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欠缺。最近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此消彼涨的遗留问题,还有待观察其在现实的操作。本期刊登的体改研究所刚刚完成的专题研究报告《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与政策建议课题组》(节选),对该法的核心进行了解读。今后本刊还将陆续组织相关文章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读者给予关注,并欢迎来稿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