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呈现一种区域的差异性,而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区的技术效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在分区域研究的时候发现,对外贸易对西部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东道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健全与完善,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技术进步,而且可以通过东道国自身吸收能力的渠道来放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对FDI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剖析了FDI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该文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呈现一种区域的差异性,而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区的技术效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在分区域研究的时候发现,对外贸易对西部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凌云  杨雯 《经济评论》2007,147(5):72-7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对东道国经济的资本积累作用,还表现在对东道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与金融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居民的储蓄率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东道国技术存量对技术吸收能力有积极作用;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但是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有消极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 《经济问题》2004,(9):66-68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本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作用与地位日益显著。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通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相关性及影响的分析,提出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加工贸易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谢建国 《经济学》2006,5(4):1109-1128
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呈现一种区域的差异性,而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区的技术效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在分区域研究的时候发现,对外贸易对西部省区技术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技术扩散渠道: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海 《经济前沿》2009,(12):53-62
本文对有关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如进口、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外文献加以梳理、总结,发现成功的国际技术扩散与一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和吸收海外人力资本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其对提升中国技术创新水平、加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对外贸易、海外人力资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和利用海外人力资本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较强的正效应,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则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FDI与GDP及国际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华斌 《财经问题研究》2007,(1):89-96,F0003
笔者借助于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我国1983-2005年以来的GDP、FDI以及国际贸易等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描绘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及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运行轨迹,并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际测算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对外贸易的贡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贡献的问题。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贡献是显著的,而国民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显示我国属于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少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利用1985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人力资本的长期大量的需求,而我国现存的大量人力资本对服务出口的贡献率却不太显著。因此,切实快速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东盟人民币贸易结算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经济体的贸易模型,从贸易损失的角度分析中国和东盟地区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对中国和东盟,以及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福利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地区结成货币联盟对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产生正面效应;由于东盟地区整体技术稍低,中国和东盟结成货币联盟将使东盟贸易损失下降更多和产出增加更大,从而提升东盟地区的整体福利;中国和东盟进行人民币结算对各经济体而言,属于帕累托改进,符合激励相容原则,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中国和东盟进行货币联盟的优势在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地缘优势和生产技术类似。  相似文献   

13.
从投资国视角看ODI逆向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本文选取1985-200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ODI)的相关数据,从投资国的视角考察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基于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对外贸易严重衰退时,我国在国际出口市场的地位不降反升。然而我国要尽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化,必须解决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问题。本文选取我国1990-2008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比与劳均资本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后的结论显示:劳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对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的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思考.新卡莱茨基学派以收入分配为起点,对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一套涵盖危机成因、传导机制和对策等方面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新卡莱茨基学派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社...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dentified two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a firm’s financial performance. Further, we measured absorptive capacity using both the inputs and outputs involved in its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and investigated the complementary role of holding-cash in the performance effect of two dimension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 firm’s homogeneous absorptive capac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ts short-term performance, while a firm’s heterogeneous absorptive capacity may hinder its short-term business performance. However, a high level of either homogeneous or heterogeneous absorptive capacity is not always useful to a firm’s long-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Finally, cash, as a slack resource, was found to be more useful for the performance effect of heterogeneous absorptive capacity than for that of homogeneous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互补型的直接贸易关系紧密,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国内收入水平的下降、美元贬值以及物价水平波动易通过直接贸易溢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形成冲击。研究发现,危机通过收入效应对我国贸易状况产生的溢出较弱,而通过价格效应对我国贸易状况产生了明显溢出,并且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冲击较大。出口贸易对美国价格水平变化冲击的响应强度、持续时间和衰减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作为对外开放的典型标志,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排名第二、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最多的经济体。中国对外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港澳台地区功不可没,甚至可言,如果没有同文同种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体港澳台与中国内地的密切经贸往来,中国对外开放将经历较长的探索阶段。港澳台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也是迄今最主要的投资者,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推动者,也是中国进军国际市场的最重要中介与平台。无论是珠三角经济带还是长三角经济带,港澳台企业都是重要的支柱力量。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是与香港和澳门签署的,今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港澳台地区将成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国际效应进一步加强。文章分别建立了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 CGE 模型,基于最新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TAP )数据库和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模拟了2016-2030年人民币持续贬值和先贬值后升值的两种情景,并从物价水平、国际贸易、经济总量、行业产出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价格指数方面,人民币贬值将给中国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2)在贸易方面,人民币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扩大中国的净出口,但在远期反而会导致净出口下降;(3)在经济总量方面,人民币贬值只在开始阶段的短期内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长期贬值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4)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在贬值情景下的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服务业的产量持续下降。总之,两种情景均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反,东盟、日本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将从中长期受益。因此,中国政府应当制定若干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预期管理,实施差别化的外贸政策,加强多方合作,积极应对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