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2.
产业内贸易、调整成本与中美贸易摩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美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摩擦产业分布状况的分析发现,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产业中,中美贸易运行得较为顺畅,贸易摩擦大多发生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的产业中。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的产业中,由于其进行结构调整所产生的调整成本较大,减少了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得,从而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强化同一产业内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美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3.
基于C-D函数和CES生产函数,本文模拟了产业地理的演变逻辑,构建了一个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模型,阐释了贸易开放、产业地理与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贸易开放对产业地理的形成具有异质性作用,二者的交互效应对绿色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借助2004—2015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贸易开放的效用是进口和出口之间作用力相互抵消或彼此增强的结果,二者对不同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力表现出线性、U型和倒U型特征,异质性体现明显,且存有“渗透边界”,对一些产业区位的影响在现阶段不显著;第二,与贸易开放对绿色发展的直接效应相比,贸易开放与产业地理的交互作用随所处产业地理情境的不同会导致直接效应被增强或弱化。  相似文献   

4.
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促进机电、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上的作用更明显。当前,我国与东盟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应该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和教训,趋利避害,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明倩  臧燕阳  张琬 《经济地理》2007,27(6):956-960
文章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②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③打破地方贸易保护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区域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发达程度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产业集聚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出口和进口成本的贸易自由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具体采取的贸易政策: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政策使得更多种类的出口生产企业集聚于发达国家,那么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得到改善,贫富差距缩小;自由化政策若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集聚于发展中国家,则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会得到改善,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会缩小.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了Eillison和Glaser所设计的公式计算了兰白地区制造业24个行业从1999—2008年间的地理集中指数。结果发现:从兰白地区1999—2008年制造业24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变化率不难看出,制造业总体布局呈现出大范围大幅度集中、小范围小幅度扩散的现象。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是上升的,且上升的幅度均比较大。从制造业24个行业集中大于扩散的现象可以看出兰白地区目前还处于聚集效应的上升阶段,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差距则因兰州对白银的扩散效应未完全发挥出来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9.
徐新伟 《当代经济》2007,(7X):84-85
文章主要是分析贸易模式结构的变化,即中国产业内贸易变化趋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相关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对就业调整成本影响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A、B和S三个测算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经验分析了"平滑调整假说"在中美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据此分别运用A、B和S等多个指标测度15个中美制造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分析不同产业边际产业内贸易及就业调整成本的大小,提出减少调整成本的对策。结果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对中美贸易是成立的,中美制造业调整成本总体较高。产品的差异、规模经济、高附加值成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和减少贸易调整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