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小军 《企业导报》2010,(3):152-153
信用衍生产品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信用衍生品已被证实为目前最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并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迅速发展。通过分析信用衍生品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和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信用衍生工具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了当前国际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后,详细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规避信用风险的内在机制:一是利用互换对冲信用风险,另外是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并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所具有的优点,同时对信用衍生工具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作了详细分析,指出信用衍生产品将使其使用者面临着操作风险(Operating risk)、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 party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和法律风险(Legal risk)。  相似文献   

3.
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预测方法、度量技术与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寻求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常用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并对各种产品的适用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发展信用违约互换: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巨大信用风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信用违约互换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同时,在分析使用信用违约互换解决信用风险应具备条件的基础上,给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利用这一衍生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商业银行中所面临的一大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我国现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加强不但利于自身经营安全的保障,还可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对健康持续地发展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商业银行信用的风险,并对国内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及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的一种新标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评估一直被看作是模式识别中的一类分类问题,难以充分满足信贷风险决策的需要,转变分类评估模式的关键在于确立更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本文在对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指出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应当充分考虑信贷资金形式呆账的可能性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对性”特征。在综合分析比较典型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同时,提出以信用风险度作为更合理的衡量标准,为有效转变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提供更为全面的信贷决策支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甫英 《企业经济》2005,(10):213-215
关于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国内外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信用风险管理角度来评估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文献还比较少见。论文基于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探讨因子分析法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它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为我们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是分离、转移、对冲和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也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对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而我国的信用增进业务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涉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文章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为对象,探讨其会计处理方法,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含义与特点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及现状从金融产权关系不明晰、体制不健全以及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我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石林 《价值工程》2006,25(6):101-104
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面对的古老话题。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信用风险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融。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只能就是风险管理,而信用风险管理又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之后从企业和银行两个角度介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次本文讲述商业银行如何用信用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度量来管理信用风险。最后文章从多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使用该方法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为我国金融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基本、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它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对手或债务发行人违约或信用品质潜在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衍生产品产生以前,金融机构是通过信用评级、信贷配给、出售贷款等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但这些方法的应用,一方面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客户的贷款积极性。信用风险的防范及量化是国际金融业一直努力设法解决的问题,直到1992年,在巴黎举行的ISDA(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年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作分散、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信用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2.
龙军  赵松涛 《企业经济》2005,(6):173-17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被应用到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及信用评级中,而在非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领域,国内却鲜有学者进行探讨。基于此,我们对国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特别是给出了证券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详细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该指标体系将对商业银行进行证券类客户信用评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任广智 《民营科技》2011,(3):138-138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扩展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起到提高金融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作用。现对我国应如何发展信用衍生产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住房消费也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在此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个人住房贷款具有风险低、收益高的优点,同时又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各商业银行都纷纷进入该市场。但在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要注意风险的防范。在个人住房贷款的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最主要风险。本文通过对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住房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阐述了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信用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董雨  惠轶 《价值工程》2005,24(2):115-118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方面的误区和不足,给出了在信用风险全面识别基础上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并对当今主流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顾龙 《总裁》2009,(11)
近二十年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迅猛发展,由于各国中央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难以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危机呈不断增长之势.鉴于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财务与会计》2008,(5):36-36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它是指信用保护买方(信用风险卖方)向信用保护卖方(信用风险买方)支付一定费用,当双方约定的“参考资产”或“参考实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特定“信用事件”时,  相似文献   

18.
信用衍生产品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在全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为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行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活跃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正在改变着国际银行业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一、信用衍生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是以债务(贷款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这种新型的衍生产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主要是一些衍生工具交易商用来转移较大的信用风险,后来银行参与其中,并逐渐成为最大的交易者。信用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来自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信用衍生产品能够满…  相似文献   

19.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入手,然后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还相对不完善,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