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城市便利性引入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分析框架,以解析中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失衡的形成机制,为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思路.研究表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有动力推进土地城市化,且土地城市化对城市便利性程度的提高具有正效应,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快速上升的房价限制了农村迁移人口对城市便利性的获得,土地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的城市便利性程度对人口城市化的总效应却为负,从而导致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失衡.为此,需要协调提高农村迁移人口对城市便利性的获得程度,让城市便利性在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市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洁 《商》2013,(14):366-366
美国著名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发展阶段都将深刻影响本国和世界的发展。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全球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3%,首次突破50%,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城市化时代。围绕着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告》2013,(3):68-69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继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首度过半,每1%的城市化代表了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1200亿元居民消费需求产生,1.2万亿元以上的住房需求,GDP增长贡献超过50%以上。  相似文献   

4.
口城市化是现代城市成长的前提和基础,研究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意义重大。通过对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安徽省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协调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测算,每年将有1000万人成为新的城市生活人口。在新的城市化时代,城市生活方式将占主导地位,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对推进社会服务管  相似文献   

6.
王国平 《中国市场》2013,(15):29-33
本文就城市与城市化的含义、党的工作重心与重点、治理城市病与城市发展、保老城与建新城的关系等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城市包含了城镇,城市化就等于城镇化","不要把城市化等同为土地城市化,对城市化必须进行多维度的定义","城市化不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国民意识转变的过程"等理念。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须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要把农民工问题和城中村问题纳入到"三农"中,新时期下,中国"三农"问题已演变成"四农一村"问题。最后,以杭州为例,指出必须坚持"寓城市发展于治理城市病之中"的方针,在保老城与建新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体系变化以及城市群区域中心与腹地人口密度变动特征等问题,揭示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初步呈现出了“区域城市化”的形态,区域的中心与腹地之间人口城市化存在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地;区域内大型城市节点数量有所增加;城市群区域的中心与腹地人口密度存在收敛特征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此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为13.56亿,其中非农人口4.7亿,户籍城市化率为34.71%,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以89.32%、79.36%、61.5%排名前三。报告显示,在城市群城市化率排行中,珠三角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别以75.59%、53.43%、51.70%排名前三;在行政区域城市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化向来就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又会吸引更多人口向城市聚集。然而,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和聚集,它的实质是人口的集聚、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必要途径,进一步会带动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融入城市体系,最终达到城乡人口和经济一元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城市是人类社会工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2011年,全球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城市化率(2012年)也超过52%,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趋势1、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提升,城市市场消费力也日趋旺盛。成长于城市市场,服务区域观众的城市电视台以其特有的地缘亲和力打造了自身特有的媒介功能和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在3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偏向于短期的经济发展,而没有顾及长远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土地城市化先于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先于体制城市化。并且,体制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人口城市化,至今还没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很多制度约束问题。其中,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非常突出。农民工在城市居民中属于低收入群体,但是被排除在住房保障门槛之外,农民工只能租住城市中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产生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数据。过去30年,中国有5亿人迁入城市,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口总和。到2030年,预计还有3亿人将放弃农耕进入城市生活,到那时,中国城市人口将占到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极为特殊,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人口(或农民工)集团。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城市化模型解释中国城市化的这一特殊性,并为打通中国城市化推进的瓶颈、解决庞大外来人口集团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以上海为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生态”及其在社会生态金字塔中的“生态位”。外来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相对恶化,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城乡”差异呈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社会稳定。据提出的城市化新模型和对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的实证结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国推进社会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极为特殊,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人口(或农民工)集团.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城市化模型解释中国城市化的这一特殊性,并为打通中国城市化推进的瓶颈、解决庞大外来人口集团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以上海为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生态"及其在社会生态金字塔中的"生态位".外来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相对恶化,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城乡"差异呈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社会稳定.据提出的城市化新模型和对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的实证结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国推进社会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按人口城市化率的人均GNP对应关系的国际经验参照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滞后基本上是现实城市容量不足型的滞后.国际经验显示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NP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非完全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化滞后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人口城市化率的人均GNP对应关系的国际经验参照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滞后基本上是现实城市容量不足型的滞后.国际经验显示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NP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非完全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梳理了中国的人口转变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得出中国的人口转变已经进入第四阶段,而城市化进程还位于第三阶段的结论。根据陈彦光人口转变和城市化互动对应关系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滞后于人口转变的结论。而且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已经放缓,不能盲目推进。  相似文献   

19.
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