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1-15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形成和施行是以合作剩余的存在这一社会基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变和博弈的情形。正因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存在着合作剩余,产生了相互协作以做大共同利益这块蛋糕的动机,由此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而且,潜在的合作剩余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从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越容易产生和扩展。  相似文献   

2.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它比"为己利己"、"为他利他"、"为他利己"等行为机理在真实世界中更为普遍和合理。而且,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一系列的重要推论,从而有助于对人类的偏好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更合理而可信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和扩展往往与互动频率有关,而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他们所属群体有关,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过程就呈现出明显的圈层轨迹。同时,社会互动既可以体现在个体之间,也可以体现在群体之间,因此,"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会沿着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这两个维度扩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互惠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互惠合作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得以形成和持续扩展的重要动力源。与此同时,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移情效应。  相似文献   

5.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囤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源于功利主义哲学,功利主义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功利并不一定是互利的,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自利行为并不一定会和谐地实现。其实,现实世界的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性,其行为也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因而具有这样两个重要特点:一者,绝大多数人类行为是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互利主义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功利主义;二者,现实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圈层扩展的差序性特质而非经济人所假设的平面和机械的等序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实验经济学、行为博弈论的发展,传统经济学中的自利假设受到利他倾向的挑战。利他性在医疗决策中体现为医生行为偏离个人利益最大化,关注患者健康福利,被认为是医生绩效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对公益性导向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他性难以测量影响了对医生利他性的研究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本研究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裁者博弈为基础设计的受控实验室实验模拟医生医疗决策情景,根据医生决策结果,分别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和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医生的利他性。结果显示医生决策过程中对患者健康效益给予了正向权重。医生的利他性存在异质性。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的利他性均值为0.82,表明医生对患者健康效益的权重为82%。96%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5,50%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85。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的利他性(患者健康效益与医生利润的边际替代率)为1.078>1,49%的医生边际替代率大于1,说明相比个人利益医生更加重视患者健康效益。两种方法下测量的利他性显著正相关(Spearman’s ρ=0.715, p<0.001)。提示本研究应用的医疗决策情景下利他性的测量方法可实现医生利他性的量化,基于两种方法测量的医生利他性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
界定人类行为性质的流行标准主要有:基于行为后果的幸福快乐说、基于行为动机的本能冲动说、基于生命延续的自我保存说和基于普遍主义的抽象道义说。但所有这些学说根本上并不能提供一个有效区分利己和利他的标准:前三者着眼于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最终将人的行为都归纳为利己的,从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泛经济人化分析的基础;后者则引入了一个先验的外部准则,但由于脱离了人类的经验基础而往往成为道德上的说教。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会引发丑闻事件,致使其品牌形象受损。那么,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否修复已受损的品牌形象呢?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品牌丑闻事件发生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其品牌形象有着显著的修复作用;丑闻责任负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丑闻品牌形象的修复效果,责任越大,修复效果越弱;就品牌形象修复效果而言,慈善捐助始终是最佳选择,在丑闻责任较小情况下商业赞助显著优于事业关联营销,在丑闻责任较大情况下两者无差异;丑闻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交互作用对丑闻品牌形象的影响受利他性归因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第一,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  相似文献   

11.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7):13-22,36
本能是基于生理反应的结果,它是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而"性"是社会的产物,只有人类的活动才是社会性的,因此,"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既然"性"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就不是天然的,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本"性。通常所谓的"本性"实际上是对先天的"本能"或后天养成的"人性"的误用,这也意味着不存在"性恶"或"性善"之说。同时,虽然人具有先天的本能,但生活在群体中的人的本能必然会受到一定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因而,人的本能就会逐渐让位于后天养成的人性。另外,人性具有多层次性,它是不断演进的,具有社会认同精神的超我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人性向这一境界逐渐逼近的过程。可见,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具有先天性缺陷,建立合作互助的人类秩序应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学科,但“哲学”一词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普适的定义。也就是说“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对“哲学”加以说明,可以回答“哲学是什么”。本文尝试通过对“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区别与联系的阐释来为这一古老的概念寻求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流经济学推崇经济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私恶可以通达公益的“无形的手”原理,问题是,“无形的手”是否存在。其实,在经验主义人性论兴起的中世纪后期,这一点就存在很大争论:马基雅弗利等宣扬“私恶为害”的观念,孟德维尔等则提出了“私恶即公益”的命题。但是,由于西方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斯密的“无形的手”之宣扬,“私恶即公益”的观点逐渐流行,最终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