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选用1995—201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研究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关系以及其形成机制和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在全国层面上,伴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轨迹表现为单调递增形态,而非传统的EKC假说所描述的"倒U型";(2)规模效应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技术效应显著地促进了碳减排,组合效应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由于规模效应主导了碳排放变动,因此形成了中国单调上升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不同区域的碳排放轨迹存在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煤炭资源丰裕地区的CKC曲线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单调上升形态。本文政策含义是中国低碳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层次性,制定统筹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需进行合理控制。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碳排放目标设定是我国碳减排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省域碳排放总量设定的影响,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构建碳排放额度分配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经济总量计算得出2030年全国碳配额总量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与OWA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最后,基于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各省份碳排放配额均相对提升,但提升幅度因经济、产业、能源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各省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双碳”目标下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时,设定目标要预留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30个省份2005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研究能源价格对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区域能源价格,直接对碳排放产生有效的同向调节作用,然而其通过对区域人口规模及产业结构的间接作用,可以实现碳减排。在中部区域能源价格的影响下,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存在反向调节作用。西部区域能源价格,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的调节路径存在阻滞,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吴世纪 《商业观察》2024,(8):98-104
“双碳”背景下,我国面临巨大的碳排放等环境污染压力。文章基于中国2009—2021年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企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水平。进一步研究中,文章针对此影响是否具有溢出效应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对于周边城市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异质性检验表明这种溢出效应在非国企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顺应世界发展大潮流的必然选择,应把碳排放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本文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异质性,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深入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认为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出规模、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而清洁技术水平是低效率的,没有发挥碳减排效应。同时,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因素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赵哲  谭建立 《财经论丛》2022,(11):41-5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的顶层设计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出规模通过直接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对碳排放保持抑制作用,而通过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促进了碳排放,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占比的碳减排效应显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财政支出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存在调节作用,以经济和人口衡量的城镇化进程强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以社会和生态衡量的城镇化削弱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7.
郭鑫 《商展经济》2024,(5):39-43
本文以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产业结构升级和旅游经济规模扩张为中介变量,运用面板回归与多重中介模型,深入探讨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科技创新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研究期内,绿色科技创新显著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第二,就区域异质性分析,各区域绿色科技创新均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强度为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地区;第三,就中介效应分析,绿色科技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明显抑制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升,却通过旅游经济规模扩张显著改善了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本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集聚的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两个维度,采用我国2010-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就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差异性及其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质量效应存在,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均存在,但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升...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1-2012年全球33个国家的数据,构建GVAR模型研究中国碳排放的国内国际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并通过分析其他经济体贸易水平变化对中国碳排放的联动影响,深入研究国际碳转移。结论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碳减排的主要途径,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具有促增作用,特别地,由于当前国内碳减排技术水平的制约,技术进步的负向效应未能有效呈现;国际碳排放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技术进步对中国碳减排有正向效应,而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贸易水平均对中国碳排放具有促增效应,进一步表明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向中国转移了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倡中国实行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和任务中担负了重要的职责和义务。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时空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2000、2004、2008、2012年时间点,以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产业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以层次分析法为方法,构建相关模型,结合发展实际,利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中国各省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根据省域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蓉  许士春 《江苏商论》2011,(12):157-160
本文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等六大因素。并采用LMDI的加和方法分析1994——2009年期间的各个碳排放因素对碳排放的深层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起到显著负向作用,其他因素作用较微弱。最后,提出了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碳行业的整合引导监督、开发新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丹丹 《商业研究》2020,(3):130-137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1995—2009年陕西省三大产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及六大部门碳排放变化情况,以及该段期间内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与能源结构三大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从中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正向决定性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决定性因素。陕西省应调整能源结构,在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和电力等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的同时,必须发展其他形式的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中国四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异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张淑翠 《商业研究》2012,(2):135-140
基于我国2001-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移模型,检验教育、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应科学合理的认识我国教育不平等,以及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此,政府要根据教育年限和经济增长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1-200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比较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FDI)、政府公共支出、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导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收敛与扩散并存的格局。在任意特定地区里,不同类型资本贡献率也不同,各个地区应当因地制宜,积极引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资本积累途径,以促进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年我国全面提出绿色信贷政策到2019年第九个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兰州成立,绿色信贷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绿色融资来源,发展绿色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01—2017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及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可以从正向促进整体及中部、东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表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就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由于技术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良好促进机制,而西部地区尚未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技术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各地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92-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FDI流入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FDI规模正相关,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明显;劳动力成本与FDI规模反向变动,且东部影响较弱、中西部影响较强;基础设施与FDI规模正相关;对外开放度对东部FDI有正影响,对中部为负影响,而对西部的影响并不显著;沿海区位优势是东部FDI高于中西部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财政分权、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永民 《财贸研究》2008,19(3):66-72
相关研究发现,邻省间存在明显的政策模仿和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作用。而财政分权作为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也必然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作用。在经典财政分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空间相关的拓展模型,以此模型的结论为基础,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