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非资本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机理分析,认为风险投资提供的非资本增值服务可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的获取、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以及提高技术创新效益等方面产生影响;基于实证分析,文章发现政府背景风险投资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增加,但并没有促进风险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效益的显著增加;而民营风险投资由于具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研发优势,因此对风险企业创新资源的扩大、创新成果的增加以及创新效益的提升都有着正向显著影响。文章认为基于非资本增值的视角,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是在产、学、研、政、介、金协同下完成的,其核心是产学研三方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3.
自熊彼特首次明确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其创新理论的诸多假说进行了阐释和实证分析。在摄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技术创新理论热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与简要评价,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制约洛阳市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是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高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等。洛阳市政府应从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改善政府服务,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的全面合作等方面入手,提升洛阳城市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与贸易相互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国技术创新现状,并利用相关数据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出口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当前中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技术社会形成论(SST)视角出发,提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主体系统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将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领先用户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创新主体系统中,并强调它们与企业的共同作用,以成功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投资对象的势头强劲,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投资风险仍有待研究。本文以我国1994-2013年的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从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层面上,就如何提升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和政府是创新的两个博弈主体,他们对博弈决策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本文选用进化博弈理论为工具,建立创新进化博弈模型,分析博弈主体在模仿复制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分析结果告诉我们,政府完善的激励制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保障,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则是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博弈的进化均衡是政府从制度上确保降低企业创新的外部成本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企业则选择持续创新以追逐创新收益。  相似文献   

9.
继熊彼特(Se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后,关于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行业竞争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很强的倒u型关系,即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从理论角度、实证角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对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理论研究部分对"替代说"和"互补说"有关理论分别进行了介绍;实证研究部分将现有研究划分为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产品层面四个层次,并对每一层次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部分,主要就补偿投资的有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官产学”创新网络与企业主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创新网络也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官产学"创新网络由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三个主体组成,三个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科研院所提供智力保证,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的主导是由企业的性质、企业和区域发展、技术创新的性质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主体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学者的不同观点拓宽了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指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权锡鉴  朱雪 《商业研究》2022,(2):96-103
技术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为探究政府补助、资本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间的关系,本文以工信部公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中的上市公司2012-2019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DEA模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实证检验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资本结构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补助能显著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资本结构的改进有利于其进行技术创新;资本结构在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促使企业更为合理地利用获得的政府创新补助,从而提升其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实体经济整体走势疲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要素导向阶段和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变的时期。然而,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是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视角较单一,从新的互补资产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未来的一个方向。基于资源学派的理论范式,以中国部分技术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互补资产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险投资的特征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特性出发,简要的论证了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理,进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以我国自2009年以来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描述、非线性回归、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我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高新技术企业微观层面看,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孙凤 《现代商业》2007,(30):238-239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主体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学者的不同观点拓宽了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指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与出口: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述评技术创新与出口关系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文献。众多相关文献表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国出口表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扩大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增加企业利润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9)
科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流于提出政策建议的表层形式;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则较少。本文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从一个创新视角,利用科技金融优势来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并提出较为全面、可行的新金融支持模式。科技金融构建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有效连接机制,以弥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不足,在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金融市场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竞争时代,如何依托地域优势整合自身创新资源,并通过借助外部风险投资、开放式研发合作、商业模式协同创新以及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来进行开放式技术创新成为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面临的难题。本文将基于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将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参与者看作适应性主体,将各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视为创新系统,并从CAS的视角分析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及个主体的行为选择。这将为我们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同时也为研究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网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软件产业利用风险投资特征的实证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软件产业利用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有: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投资主体缺陷:结构失衡、研发投资主体的主体缺失与政府角色错位;功能性缺陷:对创新支撑力度小;制度性缺陷:退出障碍与税制缺陷。制度缺陷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当前首先需要着力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