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靖莲 《企业导报》2010,(10):192-194
员工是企业生产要素中决定性的因素,员工的心理状态决定企业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如何做好员工心理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众所周知,"80后"员工的心理特点与"60后"70后"不一样,只有结合员工的具体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对工作的影响,并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做好"80后"员工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吴威 《企业文化》2007,(9):48-48
要给80后足够的尊重、成就感和激励。为了更好地管理80后的员工,他自己花了5000元钱去接受"企业教练技术"的培训。几番挣扎,不断改善,曾经把"几乎所有员工都骂跑"的中展,如今却宣称,"要像对待老婆一样对待80后员工。"  相似文献   

3.
祁建花 《企业导报》2010,(7):197-199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80后"里的第一批人正式步入"而立之年",当"80后时代"的员工大量走入企业并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的时候,很多企业管理者面对80后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因此,如何管理"80后"员工,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充分、广泛地动员各层次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或建议,不仅对改进管理行之有效,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实践中名称和做法有所差异,其中以通用电气公司的"群策群力"最具代表性. 一、通用电气的"群策群力" 上个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大规模实施末位淘汰制,裁减了1 0万多名员工.80年代末,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惶惶,下属与上司相互抱怨.韦尔奇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力推行了一种叫做Work-Out(一种译法是"群策群力"、另一种译法是"倾力解决")的管理方法,有组织、规模化、集中化地动员广大员工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于学友 《人力资源》2009,(14):31-33
在很多服务行业及高科技企业里,"80后"员工已成公司人力资源的主流,他们在给企业带来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因为某些方面的志趣不投而带来了一些管理的烦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逐渐深入,作为我国年轻一代的"80后"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多数的"80后"甚至有些"90后"都已进入职场,这就给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对这一代年轻的员工进行价值观管理,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契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如何管理单位里那些80后的新一代就业群体,成为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80后已逐渐成为企业员工队伍的主体,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8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的员工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以往的很多管理方法、技巧,已经不适应管理80后的需要.企业管理者们只有正确认识80后,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甚至把以前的管理经验清零,从新开始,才能应对80后所带来的管理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转型,中国企业需向管理要效益我们离管理还有多远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这些年来,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其实是一部商业"投机"史:上世纪80年代,"关系"和"资源"为王,因为体制内的人无人愿意经商,"胆识"成为个别人发家的利器;90年代,"产品"和"点子"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间以广告为代表的营销理念和方法作为助推剂在中国企业圈内曾风光无限,而商业也开始成为有抱负的青年才俊的理想;但最近几年,随着政府调控经济的经验和能力的不断加强,国有企业重新占据了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与之相伴的是,"关系"和"资源"再次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的是,这两个关键要素开始从隐形走向公开.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员工系指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从业人群,常被媒体统称为"80后"一代人.这一代人由于其成长的环境与前几辈人有巨大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判断,价值观与其父辈有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80年代起,"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和"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全计"就被认为是财务会计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一、"80后"年轻员工的工作特性1.思维活跃、崇尚快乐文化"80后"员工,他们个性活泼,思维活跃,不喜欢沉闷的工作氛围,他们追求以快乐轻松,刺激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应该说,他们崇尚的这种快乐文化,对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积极性以及提高企业的活力无疑是有  相似文献   

11.
所谓"80后",是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当年被称为"小公主"、"小皇帝"、目前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青人已经悄然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已经开始迈向社会的主流,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80后"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生存压力相比"60后"、"70后"乃至"90后"都有所不同,他们呼喊出了生存压力大:就业难、买不起房、生活成本高.探微"80后"生存压力大现象,为化解"80后"生存压力鼓与呼,有助于"80后"健康成长,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理想人物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而80年代的经营天才则是"沃尔玛"的山姆·沃尔顿。沃尔顿的经营理念出奇地简单,1962年当他在家乡本顿维尔市经营第一家超市时,"沃尔玛"就与"天天平价"和"满意服务"这两块招牌联在了一起。现在,沃尔玛是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000家店面、114万员工的超大型连锁企业,1999年面向1亿多顾客销售了大约1650亿美元的商品。这样的规模,即使在跨国企业里头也是不可小觑的,它相当于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80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年代,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个性、价值观和行为特征.随着"80后"逐步走入社会,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80后"已慢慢变为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群体和中坚力量.笔者从介绍"80后"这一概念出发,分析了"80后"的个性特征和造成这种个性的特殊成长环境,进而总结出"80后"在管理方式上,具备推祟弹性管理制、理解与宽容度更强、提倡参与式管理的管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社会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分众现象.而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员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分众化"从一种起源于传媒领域的新理念,延伸到企业员工管理工作领域,成为企业员工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江汉油田就在发展过程中,针对用工制度改革的要求,开始了分层分众做好员工管理工作的探索,以江汉石油管理局钻井一公司为例,主要结合全民固定工、子女劳务工与劳务派遣工三大群体,以及以"80后"为代表的新员工和以"60后"为代表的老员工两大类型,在分层分众做员工管理工作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其衍生媒介的扩展,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随着80后、90后员工队伍的日益壮大,该群体员工成长过程中对互联网的依赖,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网络政工"已经成为现阶段企业政工工作迫切的客观要求。"网络政工"就是利用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静 《企业导报》2012,(21):180-181
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员工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作为"80后"员工中的成员,职场女性也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女性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职场女性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事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员工援助计划从西方引入中国,若要在职场女性的压力管理中发挥作用,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及我国职场女性的真正压力来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80后"知识型员工的精神福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知识和智慧的竞争."80后"知识型员工正逐步成长为支撑社会生产,知识创造、利用、增值以及发展创新的新生力量.本文在归纳"80后"知识型员工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并从实践的角度探讨通过精神福利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  相似文献   

18.
“80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慈  赵亮  魏亭 《价值工程》2009,28(12):139-141
"80后"新员工频繁的离职行为,有多种因素造成,但跟"80后"新员工自身的工作特征是无法分开的。在总结"80后"新员工的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分别从其知识水平较高、有着独特的工作价值观和张扬的个性以及"80后"新员工的工作需求特征几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徐果 《河北企业》2011,(11):58-59
<正>伴随着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结束,"80后"里的第一批人正式步入"而立之年",并逐渐成为了职场上的主力军。"80后"处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力度最大、价值观最多元化的年代,正是由于"8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与前几代人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他们在个性特征、职业价值观等方面与前辈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  相似文献   

20.
<正>企业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源于日本,生长于美国。促使其研究与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就是日本经济的迅猛崛起;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美国经济的相对缓慢,使得美国的国际、国内市场日益受到日本企业的挑战,进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