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调查,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已超过70%,中西部地区也接近60%,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在省内长期居住,农业转移人口省内就近市民化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应把省内就近转移和市民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出省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就业和创业,引导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在省内就近就业,鼓励乡内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使全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并实现市民化。在政策层面,要增强省域城市体系的连通性,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人口迁移一般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和甘肃省情,确定了影响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四个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社会制度和文化心理,进一步将这四个因素分解成13个具体指标,应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与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加快户籍政策的落实;强化各级政府职责,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主要公共成本;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与文化适应能力;加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用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的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率近年不断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城市常住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全覆盖,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正导向功能,这必然需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做出科学合理的测算与研究。文章通过使用CiteSpace5.6软件对遴选出的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761篇样本文献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内容体系逐渐清晰,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理论上达成共识,并出现了该研究领域趋弱的态势;(2)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少部分研究学者之间已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基础;(3)当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成本将成为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相似文献   

4.
身份转换、产业升级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渐进式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收入提高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过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过低的收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而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提高及市民化的实现又受到城市政府的财政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约束,这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渐进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行业的渐进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指的是农业人口在城市中得到身份认可、权利保障和基本生活水平的实现,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以兰州市为例的分析表明:由于分担主体的不同,当前市民化过程仍是个人承担大部分成本,造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不断增加;个人收益和公共收益都在持续增长,公共收益持续的增长说明了当前阶段市民人数的增加对整个社会发...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8,(2)
经济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层面,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尽管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已在城镇就业,但他们在职业、收入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差距。文章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从城镇产业发展、制度建设、成本分摊以及人口素质提升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兼具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功能,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聚焦点与突破口。而财政问题是落实市民化发展战略的实质和关键问题,考察市民化过程中的财政约束,有利于厘清市民化过程中的关键政策着力点,具有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围绕推进市民化进程的财政视角,考察了现阶段政府推进市民化所面临的财政能力与体制的双重约束,研究了财政约束下的市民化实施路径,提出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渐次推进市民化进程的战略布局与思路,并基于破除体制障碍与增强财政能力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本质要求。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石家庄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而从强化产业支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保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及积极发挥城市社区和志愿者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则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以实际支出水平为依据,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区域探讨采取差异化的鼓励落户政策和细分的成本分担机制,进而提出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生活工资是工人在标准工作时间内所获得的能够担负其家庭维持基本体面生活标准的报酬水平。文章基于生活工资的Anker法,将典型的农业转移人口维持其家庭在务工地基本体面生活标准的工资水平设定为典型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门槛。据此,测定了成都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低水准市民化门槛(即只考虑租房居住的生活工资)为2 710元/月,高水准的市民化门槛(即考虑购房居住的生活工资)为3 407元/月。进一步,根据卫计委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成都农业转移人口中,69%跨越低水准市民化经济门槛,48%跨越高水准市民化经济门槛。结合市民化意愿,既有市民化意愿又有低水准市民化能力的占50%,有市民化意愿但无低水准市民化能力的占20%。生活工资作为市民化经济门槛,可将现有研究中以公共成本为核心的市民化成本核算与以群体素质为核心的市民化能力评价这两条割裂的路径在同一框架下得以统一,在实践上具有多种优势,具备成为市民化研究的新测量工具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农业转移人口作为一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突出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却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中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实现市民化。这个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政府、社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形成合力,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体制层面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从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向制度供求均衡状态渐进式转变的动态过程,而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转变的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微观契约模型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际上是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和作为制度需求者的农业转移人口签订一份"入户城市"契约的交易费用最小化过程。随后的实证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入户积分资格、农地流转情况、子女入学条件等均提高了其市民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剖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性障碍、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市民化进程滞后和调控策略选择等突出难题,提出了以坚持民生为本、突出就业导向、善用底线思维、加快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策略,进而从创新城市融入机制、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创新支持保障机制等入手,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因素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超  潘素昆 《经济经纬》2007,91(5):118-121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基于农民原有财产关系、生活方式剧烈变动的一个经济社会学命题。失地农民是被迫向城镇永久转移的农民。他们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制约,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经济保障。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改善失地农民社会资本投资现状,以提高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1)
基于325份样本数据,从个体及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农业转移人口改籍意愿及市民化障碍。结果显示: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改籍意愿不强,近半数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经济状况、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男性、低年龄者、中等学历、中等收入、无专业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为强烈;农民工和城中村居民在市民化条件、现实困难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关政策制定应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解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在对国内外劳动力流动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和借鉴之后,文章首先分析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优势,然后建立了这几个主体的数学函数模型,进一步证明这几个利益主体的相关性,明确了影响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因素,通过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不管是对转移者本身,还是其家庭来说,都是福利的改进,进一步支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路。数学函数又为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寻求协同区间,给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成功的可资借鉴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八大中被重申的宏伟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渠道和扩大内需的主要载体。在论述人口城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口城镇化现状及特征。结果表明,目前甘肃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和西部的差距却在逐年拉大,且呈现出区域内的不平衡,认为甘肃省应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挥中心经济区"增长极"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注重城镇化"质"的内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加强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全面小康实现。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移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更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文化交融的纽带作用;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人本核心的内容与要求,文章以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特征、价值需求内容与转移方向选择为研究内容,以江苏南京、扬州与常州三地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地区为研究样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异质性的影响与表现进行了理论诠释与实证分析;正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异质性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符合转移主体结构变化、价值诉求内容与转移趋势的有效、针对性的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的核心,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市民化道路实现的前提,更是经济、政治与社会得以整体推进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