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区位视角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友金  肖雁飞  廖双红  张琼 《经济地理》2011,31(10):1686-1691
运用Hayter区位进入理论构建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中部各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以及单要素竞争力排名。研究认为:湖北、安徽有较强的承接产业转移综合优势,安徽、湖南有较强的承接产业转移地缘优势,河南、湖北有较强的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山西、河南有较强的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湖北、湖南有较强的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河南、湖南有较强的承接本地市场开发型产业优势。以此为依据,对中部各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做到“规范发展秩序”,实现“有序承接”。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迎来了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承接来自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也相应地成为发展河南经济社会的重要生长点.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区位优势是决定各地区间发展差异最主要的先天因素之一.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相较中部其它省份,河南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3.
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从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产业转移都实现了承接地经济起飞的神话。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之一,被列入了此次产业了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本文从分析了近年来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阐述了承接产业转移为湖南带来的正效应,如要素注入、产业集群发展、技术溢出与产业关联带动、社会和谐、财税与就业扩大等,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世界第四次产业转移为中国中部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以湖南郴州为案例,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柳勇 《经济研究导刊》2012,(8):67-68,71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对于承接地来说,则是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客观上存在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湖北省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湖北省既有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湖北省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监管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承接产业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是中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得出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中部各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后根据各省产业资源特征和承接条件,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包含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转化能力、基础能力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省域特征。湖北和安徽两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河南和湖南两省次之,江西和山西两省相对滞后,影响各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各具特色。应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促使中部各省高技术产业根据自身特点特色发展、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8.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中部地区不仅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而且是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不可逾越的“结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分区推进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处于相对“政策洼地”,中东西部地区差距急剧扩大。  相似文献   

9.
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转移对承接方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承接能力。影响产业承接能力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竞争力。该文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0.
湖北成为自2005年以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之一,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以沿海等地内资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外资滞后于制造业,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衡.湖北应重视承接高技术、高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湖北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合理规划皖江城市带产业布局是促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动静态双维度测度指标综合分析发现,江浙沪针对皖江地区具有较强空间转移驱动能力的高技术制造业。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分解法,通过分析产业及地区空间结构差异性得出面向皖江各城市的优选发展对象,进而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江浙沪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优化选择,为皖江各城市后期制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及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区域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2000—2014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14年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其中豫北地区的产业吸引能力受货运量与对外联系强度的影响提升明显并超越豫南地区;豫南的支撑力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鉴别力和发展力仍较为薄弱;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豫东地区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得其产业鉴别力提升较大,但产业吸引力和发展力有待改善;豫中和豫西的产业发展能力一直较强,处于领先地位,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2)空间上,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力总体上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增长极的中心—外围模式;新乡、焦作、开封、三门峡、周口5市的承接能力显著增强,而豫南地区承接力逐渐减弱。最后,有针对性地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自主创新能力和城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给出了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中部地区为例,探讨了该区域内高校技术转移的现状,构建了科学的高校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模型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高校技术转移整体水平较低,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安徽综合实力最强,排名第一,湖北科研产出因子得分较低,排名第二,湖南科研投入因子得分较低,排名第三,河南、江西、山西分列后三位.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中部各省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繁重,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雯  何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97-198
随着中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逐渐消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逐渐凸显,中国进入了产业结构优化的集中调整期。提出并分析了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资源禀赋、交通运输、产业基础等,指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避免的三个误区,建议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杜绝一哄而上。  相似文献   

16.
张杏梅 《经济地理》2008,28(1):128-130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6省,农业人口比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农民收入低,"三农"问题非常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中部崛起中的"三农"障碍,并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技术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竞争优势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能力又是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要素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能力的不同。中部地区各个省份要素禀赋各异,技术能力也参差不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对中部区域技术能力进行科学的测算。研究表明:在中部区域,湖北、河南和湖南的技术能力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位居前三位,而其它地区则低于平均水平。这需要中部各个省份增加投入,引进人才,改善创新环境,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以加强技术能力的培育来构筑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本文以湖北蕲春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潜力与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地区主要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经济总量占19.5%,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潜力(一)中部地区工业化总体水平与发展潜力。1.中部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偏低,2004年中部地区GDP为32298.87亿元,是全国GDP的24%。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湖北外中部地区2004年人均GDP都低…  相似文献   

20.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