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传统社会习俗、习惯心态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被嵌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框架之中,呈现出独特的媒介化、符号化和夸示性等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张力中的消费主义悖论表现为经济结构对消费能力的抑制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在厘清资本扩张型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型消费模式界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良性循环和相互协调,进而超越生产与消费二元对立经济增长框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缘由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具体来讲主要有这几方面: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提供了有利市场环境,中国经济制度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文化提供了观念支撑,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消费欲望的获释提供了心理基础.全面深入地考量消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缘由,对我们准确把握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带有明显的奢侈性消费特征,这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富裕阶层的身份情结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紧密勾连。奢侈性汽车消费是当前中国富裕阶层建构社会身份的重要方式。社会身份的建构是创造社会资本以获取个人利益的重要途径。奢侈性汽车消费的社会功能塑造了当前中国的汽车消费文化,并会对未来中国汽车消费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珏 《经济研究导刊》2011,(24):246-247,337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悄然进入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消费途径、方式和目的的多样化推动了消费主义进驻校园,这些因素作用于思想不成熟、善于接受新事物、求新和求异的大学生,让部分学生迷失在消费苦海之中。消费主义作用下,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盲目性、超前性、攀比性等特点,换言之,消费主义思潮正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5.
农村消费方式是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经历从"贫困-温饱"到"温饱-小康"再到"小康-全面小康"的三个发展阶段。该文借鉴西方消费方式的研究范式,从农村消费方式的变迁入手,探求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变迁机理,从而得出农村消费方式、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增长三者关系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
过去40年,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努力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模式的特有内涵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传统政治经济学逻辑或西方主流制度变迁理论中找到答案,唯有坚持直面现实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和发展现有理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本文提出了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转换假说,即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国家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模式是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分析西方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强调了制度变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重要性,指出制度变迁必须处理好借鉴与创新、渐进与激进的关系,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应实现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再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促进消费主义文化产生并蔓延,这种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生态伦理意识对引导人们走出消费主义的困境,构建新的可持续消费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制度文化分析的视角,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渊源、制度基础和救助内容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分析,对中西方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地位、作用、行为动机、对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等差异进行了释疑,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履行职责的逐渐理性和成熟,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政府必须主动承担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大量宣传和引导工作,改变我国人群社会救助被动参与的施恩论思想,唤醒我国居民的权利意识,推动人们主动参与和监督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形成了以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自上而下的变迁为变迁强度类型、以从WTO法律体制进行制度移植为主要制度变迁方式、以渐进式(例如逐渐开放的政策)为制度变迁进度类型为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在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问题上形成外因引致的制度变迁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内因引致的制度变迁为一体的制度变迁体制。本文从目前中国有关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体制性问题入手,并借鉴美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体制的经验,提出中国有必要建立起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的体制,并从机构设置和主体多元化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对消费崇尚和沉迷的欲望反映,自全球化浪潮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广泛传播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异化,表现出攀比、炫耀和从众等消费特征,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主要原因包括资本与市场的推动、传媒与舆论的诱导、教育与宣传的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与行为理性的迷失等。因此,必须有效引导大学生批判认识消费主义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的消费理念,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周彬 《经济前沿》2012,3(6):138-146
狭义上的社会资本指网络关系、社会规范以及信任程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论文分析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发生变化的机理及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根据理论研究提出应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转型和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意义。政策含义是:培育农村经济中介和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发挥合作经济的作用,明确供销社和信用社合作性质,同时,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互动应该有边界。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区域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区域规划经历了由技术性控制向公共政策导引转变的显著过程,这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制度环境的总体变迁密切相关的。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制度环境的变化,区域规划的公共政策转向也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趋势。系统回顾了西方国家区域规划发展历程及其公共政策属性的演变过程,对不同治理理念下的区域规划组织方式进行了归纳;并以此为借鉴,对中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发展完善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消费是消费在数字场域中的扩展与延伸,反映了生产关系数字化时代化的演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消费内蕴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样态: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人的发展与加速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尽管在内涵与表征上不尽相同,但其都是资本逻辑在消费领域作用的结果。因此,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数字消费矛盾,必须透过现象探究矛盾产生的根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主体性”弱化“数字拜物教”、以“民族性”涵化消费主义、以“人民性”钝化加速主义,不断释放数字消费的巨大潜力,满足人民对数字消费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新时代数字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建国以来改革前后,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作用进行了探析。指出中国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陷入了停滞,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其体制改革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形式仍然属于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并且使体制改革呈现出渐进性和在一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滞后性的两个特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将逐步转变,最终建立起具有内在制度创新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变迁转变为自发性制度变迁模式,促使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保守主义是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中分化出来的,是一种尊重传统、保守“自由”的主义.晚清以来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思潮一直都是“激进主义”,强调激进地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制度,即强制性变迁.强制性变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通过对保守主义的认识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反思,终于认识到,保守主义对文化与制度的重构具有积极意义,它是对中国“本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种较佳模式.所以,西方语境中的“保守主义”走进中国情景,其实质是地地道道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主义的中国版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逐渐崛起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西方消费主义逐渐在我国流行开来。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固然有所贡献,但其产生的生态消极影响却不容乐观。消费主义与构建节约性社会实际上是相背离的。以我国人口之众,自然资源之紧缺,生态环境之脆弱,只有抑制西方式的消费主义,倡导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消费,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当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身份出现并采取行动时,其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当具体的制度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会产生演变,这些影响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政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界限来考察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角色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涉及的利益关系1.消费制度转型。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把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这是中国历史上消费制度的重大变迁。刺激消费不是鼓励人们无节制地消费甚至浪费。从西方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看,围绕刺激消费进行制度设计尽管是主流,但消费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纳入其中已成为消费制度创新的基本趋势(李通屏,2005)。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费的增长将长期面临自然资源供给短缺的约束。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尽管消除了再生产的梗阻,保证了经济系统的循环。但…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方法论和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异同的角度,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得出以下结论:可以坚持经济人基本假设,将经济理性看作是个人学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考察,将文化、伦理、社会性等作为结构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引入到对经济人的分析中;诺斯和马克思理论中的制度变迁动力说,都表达了对学习和知识存量的重视;两种制度变迁动力说,各有其适应的层次和范围;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