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丽丽 《魅力中国》2010,(29):256-25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在中国的西域传播开来。这一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化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  相似文献   

2.
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平作为当时的佛教重镇,其佛教造像以豪迈的时代气魄和绚丽的艺术风格闻名中外,成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在今泰安市的东平县境内,佛教造像密布,主要有司里山摩崖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和理明窝石窟造像,堪称山东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周德红 《魅力中国》2009,(6):100-101
汉画作为中国的早期绘画,是汉画工匠表现对象而使用的独特的创作及绘画手法。其构图艺术丰富多彩,原始的平面构图,抽象的自由性构图,空间布局的独特性等都与油画构图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充分体现了古今中外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交融,相互传承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西藏壁画艺术以其鲜明的东方美术特色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傲立其间。从西藏壁画这个特定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历史的投影,从中领略西藏古老文化的殊胜风彩和藏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对西藏壁画艺术的直接影响西藏壁画艺术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公元7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由于上层统治者崇佛兴佛,佛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藏区修建寺庙和殿堂之风极盛。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都兴建于这一时期。为了宣扬佛教教义,营造神秘的宗教氛围,寺庙壁画和悬挂于经堂的绘画便成批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风格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将意象与具象艺术相互借鉴与融合,而且要融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上来讲,具象和意象两种艺术语言分别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杨妮 《魅力中国》2014,(4):112-112
扬丽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舞蹈界震撼,对傣族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贡献,她使孔雀舞走到了人民的心中。本文选取《雀之灵》、《云南映象》和《孔雀》三部作品来看其艺术在“俗”“雅”之间的转变,并从杨丽萍的人生轨迹得出关于民族舞蹈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佛教艺术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形态。藏传佛教艺术自公元七世纪藏传佛教形成以来,便以惊人的数量遍布于西藏的大小寺院、居室及神山圣湖,成为藏民族自然观、人生观的一种折射和存在形式。其种类之繁多,大致可归纳为“佛像雕塑”、“唐卡”、“壁  相似文献   

8.
卫燕 《魅力中国》2010,(3X):207-208
佛教自传入日本,在日本的艺术发展中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日本手工艺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佛教审美思想的日本手工艺设计,得以发展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称为"和风"。佛教审美已深深渗入日本工艺设计的历史中。其中茶道大师、陶艺家千利休开一派之先风,称为其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童话分为民间童话和艺术童话。民间童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通过口头或者写作方式在民间流传。民间童话涉及不同的民族文化领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文化财富。艺术童话是指由作家创作的带有奇幻情节的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带有作家本身意识的创作成果,更能够体现作家本人的艺术风格。了解德国童话的分类和特点对德语教学和研究德国民族文化特色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爽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6):98-100,131
艾青的诗歌创作显示出了一种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和创作上雄厚的力量,他的诗与民族的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呈现出质朴自然、坚实厚重的艺术风格,以其真诚与深沉感动了几代读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藏族佛教唐卡艺术的发展阶段,阐释了不同时期唐卡的艺术特色:吐蕃时期尚处于模仿外来绘画的阶段,或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的艺术风格;中期唐卡绘制细腻而不繁琐,虽有线条勾勒,但线条并没有特别的突出,更多的是以不同色调分清它的层次轮廓,绘制手法质朴、拘谨,甚至有些笨拙;后期唐卡逐步发展成为画面华丽、设色艳丽、对比强烈、构图复杂.  相似文献   

13.
毛鸿达 《西部大开发》2010,(2):134-134,109
作为美学范畴的“阴柔”与“阳刚”,对立而又相辅相生。“阴柔”给人纤秀之感,阳刚给人大气之感。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艺术风格都在这两者“之间”进行着美学层面上的博弈。艺术风格作为民族思维意识主流的体现,随现代性情境而转换,就目前而言,中国的艺术风格更需要大气、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5.
哈孜·艾买提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维吾尔族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绘画从苏联艺术、伊斯兰艺术、佛教艺术、传统艺术等中汲取营养,在民族崛起、时代进步、历史民俗和古代文学等中挖掘素材,以跨文化视角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疆故事和文化景观,有着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了新疆美术向好的发展导向,对宗教影响下的新疆民族文化的进步、传播与反思有积极历史意义和重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8.
欧宗岸 《魅力中国》2011,(4):265-265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从而达到“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欣赏其赋予的意境美,是学习和欣赏园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周默白 《西部大开发》2011,(10):120-121
唐卡是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作为最著名的佛教绘画形式之一,唐卡艺术兴起于吐蕃时期,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传承人、唐卡大师果洛·希热布大师介绍,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全部需  相似文献   

20.
犍陀罗艺术首创的佛陀形象,希腊罗马艺术特色鲜明,包含印度、希腊罗马、伊朗及中亚三大系统题材,昭显出多种神灵信仰如希腊神、波斯神、印度神信仰及最主要的佛陀信仰.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其实质在于希腊罗马艺术与佛教信仰的结合,目的在于帮助佛教的推广,故而其起源的时间当为贵霜王朝时期,地点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犍陀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