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川 《黑河学刊》2022,(4):19-23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空间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展览的空间尺度,要研究空间序列所带来的多变性和导向性问题,要研究博物馆展品和陈列展览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理念、新科技、新材料、新思维进行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工作,结合相关概念进行多元化、人性化空间布局,才能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空间设计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转变为更具信息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形式,也更趋向于服务性质和学习型的方式变化。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变化中要尊重其规律,将陈列展览的社会影响力放在重要位置,参照陈列展览的知识与百姓的接收知识程度,选取合理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和传达知识方式,使百姓能够欣赏到众多品质优秀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与此同时,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分量的是文物,要想使文物和大众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就要大力提升对文物艺术性、情感性以及文化性的渲染,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通俗性与知识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3.
齐鑫 《理论观察》2007,(2):192-192
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进行收藏、研究、陈列,传播文化科学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收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遗存、自然标本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以物作为历史文化和自然界的载体,对群众进行直观的宣传教育,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其他文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一、博物馆具有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功能博物馆根据藏品和基本陈列的内容不同,划分为多种类型。就其总体功能而言,博物馆具有收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研究、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郭小霞 《魅力中国》2009,(22):101-101
当前河南省文博事业步入了以博物馆事业为抓手,努力开创河南文博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积极研究探索基层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突显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重点对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环境建设、发掘馆藏文物资源、开发卧龙岗武侯祠文化内涵,举办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开发文化产业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以求最大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试论展览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陈重光展览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闭关锁国走向与国际社会接轨,立足于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求得繁荣和发展的今天,已经告别了单纯政治宣传性功能的模式,所发挥出的促进经济、技术发展的作用被越来越...  相似文献   

6.
俞平 《黑河学刊》2006,(3):100-101
流动展览是基层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流动展览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满足社会需求;流动展览还可扩大基层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发掘潜在的观众群体,促进博物馆工作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有效地发挥基层博物馆的各项职能,可增加基层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加强博物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所以基层博物馆举办流动展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刘瑶 《发展》2013,(7):47-48
一、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博物馆是传承文明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媒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展示载体。过去,博物馆仅单纯被看作展示文物的展览馆,在现代,博物馆却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博物馆是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公众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8.
黄蔓 《魅力中国》2010,(17):27-27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有文物保管、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专为保藏、研究、陈列文化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等供人们前往欣赏、学习和研究的文化事业机构,博物馆到了近代成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承担宣传教育群众的职责。与其他教育不同的是,博物馆的教育是开放性的,群众性的,博物馆的教育形式融学习于欣赏、观看之中,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更受受众欢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每一个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王裕昌 《发展》2010,(5):68-70
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认为,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爱国主义和市情教育的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博 《魅力中国》2013,(1):44-44
博物馆是将代表自然、人类的文化遗产实物,征集起来,进行典藏、陈列和研究的场所,是永久的非营利机构,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一种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博物馆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世界众多博物馆中出现了“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的不同局面,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展览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无法吸引人民,让人民看到文物精品,博物馆就无法发挥它的各种作用,也就丧失了它最根本的职能和功用。在新时代背景、新形势下,如何使博物馆门庭若市、经久不衰,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成为了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入手,对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展览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博 《魅力中国》2013,(2):44-44
博物馆是将代表自然、人类的文化遗产实物,征集起来,进行典藏、陈列和研究的场所,是永久的非营利机构,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一种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博物馆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世界众多博物馆中出现了“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的不同局面,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展览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无法吸引人民,让人民看到文物精品,博物馆就无法发挥它的各种作用,也就丧失了它最根本的职能和功用。在新时代背景、新形势下,如何使博物馆门庭若市、经久不衰,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成为了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入手,对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展览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田春风 《魅力中国》2014,(22):33-33
本文详细介绍了现代人们的观念正不断的转变,观众对于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许多博物馆重收藏和研究,忽视陈列的重要性,而博物馆与观众的接口往往在于陈列,使博物馆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相似文献   

13.
乔振祺 《中国报道》2011,(11):34-36
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更应从其管理机制上体现其公共性,让整个博物馆在其发展规划、具体的展览策划、服务的提供等方面,都能够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14.
军垦文化是中国特有的近现代文化形态,在维稳固边和文化兴边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军垦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等文化功能,对保护和传承军垦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在军垦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宣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管理体制和宣传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军垦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从经营管理、产品创新方面探索保护军垦文化资源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赵琦 《魅力中国》2014,(14):294-294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世界,博物馆陈列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革新,力在借助科技的力量去传迭更多的信息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历史文化,关注我们的过去到现在一直珍贵的影响资料,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分析了陈列科技化的具体体现,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峰 《中国集体经济》2012,(2X):128-128
<正>对于博物馆来说,陈列工作是一项重点工作,是博物馆向社会进行藏品展示以及研究水平的载体。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融合了美术、摄影等题材,可以说是一门融合性的艺术,要想把这种艺术完美的表达出来,就必须理性思维和艺术设计形象思维进行完美的结合。那么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要遵从那些法则呢,文章对此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振林 《黑河学刊》2011,(2):163-164
目前,许多县市级博物馆观众参观量总是处于低迷状态,成为摆在博物馆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变陈列展览平淡的局面,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加强馆际交流,不断改进完善服务设施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赵秀琴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6):127-128,F003
博物馆作为集收藏、科研、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是展现、传播人类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是对公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社会课堂.进一步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切实增加对博物馆事业的投入;第二,要加强博物馆人员队伍的建设;第三,要研究改进博物馆的展示方式;第四,博物馆要进一步开放,改变模式,开展"送展下乡"活动.  相似文献   

19.
李鑫 《魅力中国》2014,(6):101-102
情感的传递以及是否能够运用陈列特有的方式达到向广大观众进行情感传递的艺术水准如何,最终取决于形式设计人员在陈列设计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情感的传递方式以及陈列内容的载体都是通过博物馆陈列艺术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就可以体会出其特有的情感因素以及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成长,博物馆的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作为文化展示的平台,灯光在博物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博物馆的艺术效果。文章针对智能灯光照明设备在博物馆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