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苏州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才政策的逐步完善,工业园区海外归国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同时园区存在着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各种政策的可实施性和落实性有待提高,人才结构不合理.本文从园区海归人才集聚诱因展开,分析了缺陷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增强园区海归人才集聚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数据》2011,(5):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已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高科技区域。这种态势的形成,源于它是中国高技术和产品的集散地,更源于名校区位优势所营造的高知精英群体的存在。资料显示,在中关村企业中,博士、硕士约12万人,海归人才近万人,有42人入选中组部着力打造的“干人计划”名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海归回国效力成为一股潮流,大批海归在国内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但据中国科协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高科技人才出国深造者达70余万,学成归国者不到1/3,即使海归;也有不少人归而复去,或“人归脑不归”,仍在为海外公司的研发体系效力。  相似文献   

4.
"海归"人才是现今诸多创业活动中一类特色鲜明的群体。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当一部分的海归创业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现有的政策环境仍不完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气候,加之企业自身在战略决策、管理运营、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使得一些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对常州市近百家海归创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就海归创业企业的成长现状及困境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就如何破解成长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蓬勃发展的海归创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微言e语     
《中国就业》2013,(12):59-59
“海归”回游为哪般 11月4日《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海归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海归”大规模回游为哪般?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个"本土化"海归:能够与中国的文化和人才环境相融合,能够将国外的商业模式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这是薛杨身上最值得借鉴的经验站在一众"海归"企业家中,薛杨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他身上有一点学者的儒雅和沉稳,又有一种创业者的坚毅和热情。  相似文献   

7.
资讯     
中核集团三人入选最新一批国家"千人计划"近日,在第九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名单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又有3位"海归"专家入选。他们分别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引进的瑞典籍华人崔大庆(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和美国人Michael Scott Smith(创新人才短期项目),以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引进的海归博士后许敏(青年项目)。三位专家将分别获得中央财政给予的100万元、50万元  相似文献   

8.
数说     
《中国就业》2013,(12):18-18
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盟示,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报告指出,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回国后的年薪比起具有5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要多10万元。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已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高科技区域。这种态势的形成,源于它是中国高技术和产品的集散地,更源于名校区位优势所营造的高知精英群体的存在。资料显示,在中关村企业中,博士、硕士约12万人,海归人才近万人,有  相似文献   

10.
海归企业发展迅猛,作用巨大,但是理论学术研究却滞后于海归企业发展现状。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海归企业的现状和中国情境下关系的概念内涵和中国文化基础,同时比较了中国关系与其在西方文化相对应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归二元社会网络的文化差异机理,从而为后续的海归创业、海归二元网络及战略发展的构建了基研究础性,最后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中国人出国留学,同时在2006年也有超过4万人回国。随着中国经济和各方面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加快和各种机会的增多,海归回国将会保持更快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2010,4(3)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选择留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者回国发展,而他们的归宿是怎样的呢?本文概括出三类"海归"人士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相关原因,并向留学者提出具体建议,希望能使"海归"们有所汲取,就自己目前状况及时作出调整并找到满意的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3.
孙健敏 《中国质量》2003,(6):16-17,15
市场人士分析,“海归派”以其国际化的学历背景,在国外涉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人才市场的“新宠”。也正因为如此,“海归”受到各地政府的百般呵护。但是,有一个基本问题还没有人回答:在国内各个领域中,只有“海归”或是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有多少。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就业市场中,"海归"一直是个热门词语,从最初的光环笼罩到"海待"等现象的出现,海归的就业形势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近5年来,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总和的3倍。特别是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而在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我国留学生累计回国人数仅为27.5万人。2013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在如今的留学生见面会上,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时代》2011,(8):127-127
第12届“海创周”继续秉承“海纳英才·创业中国”的主题,以打造服务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国家级平台为主线,以实现“人才回归,项目落地”为目标,开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论坛”、“全国留学人员科技创业环境及成就展”、“海归创业领袖峰会”、“海外学子项目暨‘春晖怀’大赛项目”、“海归创业·成功有我”系列高端项目推介会、创业说明会等“五会”、“四展”、“六论坛”共16项活动。  相似文献   

16.
高端食物链     
唐凯林  赵亮 《英才》2003,(6):48-50
当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聘用既具备专业背景,又精通外语的业务经理伤透了脑筋的时候,“海归”的出现使得这些头疼的公司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因此早年的“海归”族头上总是会笼罩着一层耀眼的光环。房子、车子、高薪成了“海归”们多年在外受“洋罪”最为现实的回报此外,中国超乎寻常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机会,也像吸铁石那样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们回国创业人。由于都受过高水准的西方教育,对科技和市场前沿有比较直接的体验和了解,所以“海归”创办或投身的企业部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IT、电信,生物技术,医药或投资等他们都拥有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国际化意识都比较强。其中以吴鹰为首的 UT 斯达康虽曾经历层层政策障碍,最终还是把“小灵通”推进到目前如日中天的阶段,也显示了“海归”企业家们在本土公关方面的功力正水涨船高。但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海归”的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部必须面对“水土不服”和“文化震荡”的命题“海归派”们带着国外的理念、国外的工作方式回到中国创业时,会发现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和中国的广大员工似乎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张晓明 《企业研究》1996,(11):20-22
到1995年9月,外商在中国投资已超过1100亿美元,在三资企业中工作的中国人有1200万之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近一百万中国人担任着管理者或技术指导的职位。经济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外企在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经理班子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把公司国际经营所需的必要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抢滩海外市场时,一般采取母国化、当地化、全球化等三种用人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从长期发展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在华外商企业日益呈现出“人才本地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前,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推动跨国知识转移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海归创业。但对海归创业动机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实践的理论指导还有待加强。本文以海归人才回流的趋势和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为背景,基于海归双重网络和制度环境理论,分析了影响海归创业动机的因素,并对如何提升海归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活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策     
北京 2011年3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余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2015年在中关村全面建成国家级人才特区。 《意见》提出,采取“两步走”的方针将中关村示范区率先建成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步(2011至2012年)初步形成机制新、活力大、成果显著的人才特区政策体系,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3万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20.
资讯     
就业见习制度出台高校毕业生有保障;海归薪资涨幅居首海归人才正重新走俏;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将于5月和11月分两次举行;我国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劳动合同法出台竞业限制改变职场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