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财富》2007,(9):68-70
通过将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巧妙结合,KKR成为私募基金的并购领袖一手打造了“天价恶意收购”范例——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案。“与企业管理层共谋范例——劲霸电池收购案。”担任白武士范例——西夫纬收购案等经典之余,KKR坚守自己的收购原则,在多年的并购时间中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获得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汪姜维 《新财富》2005,(12):10-10
谈到杠杆收购,不能不提起KKR,KKR在1989年完成的价值250亿美元的RJR Nabisco收购案,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杠杆收购。从1976年成立至2004年9月。KKR共成立了10只基金,内部人员出资5亿美元,外部筹集资金210亿美元,加上负债融资一共将1300亿美元投资到了93家公司,KKR从这些公司获得利润共计347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秦菽 《商》2014,(10):121-121,77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是80年代全球第四次并购浪潮中最具影响的一种特殊并购模式,目前已成为全球金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杠杆收购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通过对最小自有资本以小博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的资本运作实现最快速的企业扩张。杠杆收购促使垃圾债券、过桥贷款、私募基金、风险资本等金融工具的涌现和盛行,并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资本效率等方式创造特殊的股东价值。1988年的美国KKR公司并购总金额达250亿美元RJR纳贝斯克公司,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具神话特色的杠杆收购案。  相似文献   

4.
张红 《商业会计》2006,(8):58-59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属于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即收购资金中的相当比例是来源于债务性融资。收购对象是管理层所领导的公司,收购的目的在于使当前公司的管理层不仅拥有公司的经营决策权而且还成为公司的所有者。按照收购者的结构不同可以将管理层收购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张玮 《商》2014,(43):14-14
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杠杆收购、融资购买公司股权或资产,使公司的资产、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发生改变,并且能够获得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本文对比了中外管理层收购的差异;结合新浪管理层收购案例分析我国MBO存在法律、融资、定价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总结了我国MBO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汪杰 《华商》2008,(12):30-31
一、管理层收购的起源和概念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KKR成就了第一个管理层收购案例。但MBO大约起源于60年代的英国,后才流行于欧美资本主义。其理论研究是从1980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家Mike Wright教授在研究公司分立和剥离时发现公司资产被卖给管理层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8.
《新财富》2009,(8):143-143
KKR采用“LBO+MBO”的方法,在1977-2006年共完成140多次收购,总交易额达到1929.65亿美元。令KKR变得大名鼎鼎的是完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对食品和烟草大王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恶意收购,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这起“世纪大收购”的收购额至今仍排名第一。KKR通过收购劲霸电池也获利颇丰。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战中,  相似文献   

9.
论管理层收购的价格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菊 《价格月刊》2005,(11):9-10
管理层收购,主要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一定程序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股东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经济行为。它发源于美国,近几年在我国也引起广泛关注及局部推行。然而,由于制度背景及其他多种原因,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体现得还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标公司管理层反收购行为规制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司股份的日益分散导致了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公司管理层也即公司的董事、经理,作为公司经营者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经济人。管理层在追求公司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为代理人的公司管理层不会总是按照股东以及公司的最佳利益行事。在公司收购中,虽然目标公司管理层是收购者与目标公司股东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但是,目标公司管理层无疑是敌意收购的最大利益损失  相似文献   

11.
杠杆收购,就是利用目标企业为担保,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杠杆收购与其他形式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财务杠杆率高,风险大。杠杆收购高收益、高风险的双刃性,要求并购的主体及参与并购资金安排的金融机构要慎重行事  相似文献   

12.
《新财富》2006,(2):44-45
30年前成立的私人股本公司——KKR曾缓创下最大规模企业收购的纪录。如今,为保持其私人股本行业“龙头老大”的声誉,KKR全球扩张的下一步棋是进入凯雷(Carlyle)、华平(Warburg Pincus)等众多西方投资集团早已涉足的亚洲地区证明参加这场太平洋大聚餐的时间并不太晚的方法,无疑是展示KKR模式持久发展的灵活性。从KKR进军亚洲的“资本”中,我们也许可以寻找与国外私人股本运营公司对接的可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实施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学术界莫衷一是。政府的政策也是左右不定。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已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企业并未给公司股东带来明显的财富效应。这种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相对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购买本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管理层收购是上市公司资产收购的形式之一,对于推动国有产权改革、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委托代理成本等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股权交易价格的公正性难以保证、管理层融资渠道过少、可能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伤害、收购方未切实履行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一、管理层收购融资的意义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由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股权由大股东  相似文献   

16.
张喆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6):197-198
在国资委积极推进央企改革的今天,作为迄今为止食品行业第一大收购案———中粮集团收购蒙牛乳业显然成为央企集团转型的典型代表而其中的杠杆收购无疑是一大亮点。基于这一背景,仅从杠杆收购的角度分析了其对此次收购可行性和收益性的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央企的整合并购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MBO),主要是针对那些债务负担沉重的公司,原股东无力维持公司的财务运营,交由管理层进行重组。管理层收购以后公司虽然短期内表现良好,但假账、内部交易潜藏在很多公司的辉煌表象之下。即使在美国,这种收购也被指责为“掏空”公司资产的最后一招。西方社会,管理层收购虽然是一种成熟的资产并购形式,但是并不“热”,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兼并手段。如今,惊恐的华尔街已经开始重新审视MBO,可是在中国则兼具改革和财富的光芒,中国MBO似乎刚刚步入高潮。  相似文献   

18.
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是法律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作为受托人,对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为自身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股权分裂,国有股股东处于虚设地位。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其收购中侵害股东利益的现象很普遍,这实际上是收购中的非伦理行为,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的价值毁灭。本文试图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中非伦理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裴静怡 《市场论坛》2005,(9):141-141
继欧盟监管机构批准之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批准了宝沽公司收购吉列的方案,至此,宝洁如愿完成该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收购案。  相似文献   

20.
王琛  胥朝阳 《现代商业》2006,(14):66-67
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是法律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作为受托人,对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为自身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股权分裂,国有股股东处于虚设地位.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其收购中侵害股东利益的现象很普遍,这实际上是收购中的非伦理行为,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的价值毁灭.本文试图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中非伦理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