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消费碳排放和国际间碳泄露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我国8个地区的消费碳排放,分析生产分割条件下区域间贸易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消费碳排放较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区域,同时单位GDP消费碳排放的地区差异远远小于单位GDP生产碳排放的差异.通过区域间贸易,全国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沿海”输出隐含碳的空间格局,这说明中西部区域实际上承担了东部沿海区域消费的外部性.因此,应通过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政策、扩大碳排放交易的范围和规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等措施,降低中西部碳排放量,缩小与沿海发达区域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2008~2021年我国省际内循环综合评价指数,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内循环空间网络结构,并采用QAP方法定量识别影响国内大循环网络畅通水平的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省际内循环呈现东高西低,南北倒“U”型的分布,且省(区、市)间的网络关联程度逐渐增强;回归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对畅通内循环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这种效应在南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自贸区主要通过生产、分配、流通和需求4种渠道影响内循环网络。本文不仅从关系数据范式和空间网络视角考察了国内大循环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成因,而且揭示了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平台畅通国内大循环网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 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 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 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 、人均 GDP 、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 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5.
基于现有知识管理理论,以研发团队内部员工之间知识转移为研究重点,提出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通过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SEM)的分析方法,对该因素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订.揭示了知识接受方、知识提供方、人际关系、知识特征因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以及其相互间的量化关系,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市场、产业和企业层面构建流通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5年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并借助空间统计分析了我国流通效率的空间相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地区流通效率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流通效率则呈低低集聚特征。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邻近地区对本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人均 GDP、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对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只在邻接空间权重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化对流通效率水平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1996~2010年影响全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群效应;人均产出、对外贸易、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指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等指标表现出的更多是抑制碳排放的作用。建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1~2010年10年来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2)从2001~2010年10年内不同时间阶段来看,纺织业等三大产业在2001~2004年间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2004年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4年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3)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以及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准确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企业碳信息披露领域存在披露方法不统一、披露范围不明确、披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了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理念下的企业碳信息披露研究状况与趋势。结果表明,相关文献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研究热点聚焦于碳中和、绿色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等,并与财务绩效、碳绩效紧密相关。企业碳信息披露研究呈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历程。但国内碳信息披露研究尚处于初期,缺少统一和代表性披露框架。企业碳信息披露理论方法深化、披露范围拓展、披露质量提升、披露政策机制完善等方面在未来将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国30个地区1995~2010年的GDP、资本、劳动力、能源和碳排放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碳生产率模型,对我国30个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全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6~2013年中国省会城市数据,应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将时间和空间信息纳入到模型之中,从空间异质性的角度考察我国各个省域的教育、FDI、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对GDP的空间交互作用及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FDI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并呈现出异质性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各地经济增长贡献减弱;进出口贸易对各地经济增长贡献增强。因此,加强各地区教育水平,优化产业 结构成为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程, 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其中, 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转出并由中西部地区承接, 由此引致能源强度在空间分布和收敛性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 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的集聚特征; 能源强度存在条件β 收敛, 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产业转移的推进促进了能源强度的收敛, 即省域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3.
14.
流动人口作为特殊的群体,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各界十分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为其提供有力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而现阶段我国针对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建设仍在不断探索完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设计碎片化、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等因素制约着我国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本文阐述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建设工程承包商履约行为直接关系到合同履约率和项目绩效的实现。识别承包商履约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建设项目合同履约治理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影响承包商履约行为的28个因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影响承包商履约行为的关系网络模型,并分析核心要素在网络中的地位、影响力。研究表明,承包商履约行为影响因素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其中影响承包商履约行为的关键因素,主要为合同的柔性、适应性条款清晰度、建设方的合作态度、差序氛围、给承包商的公平感知以及实现项目顺利实施的资源完备性等。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建设方应从加强合作态度、公平感知方面激励承包商履约行为,同时强化外部环境识别与应对,最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高效履约。  相似文献   

17.
日益严重的 “碳锁定效应” 对当前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突破传统的碳减排理念, 探索有效的解锁路径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梳理碳锁定和产业碳锁定相关文献, 从区域的视角, 通过测算 2004 ~2016 年间中国和西北 5 省碳排放量数据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状况, 并测算各区域碳排放与产业发展间的关联度, 发现中国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间的关联关系依次为二三一的结构, 然而西北5 省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并不同于全国。 其中陕西和甘肃呈现出与全国相同的关联关系, 而青海和新疆则呈现出三二一的现象, 宁夏则呈现出一三二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对东部地区12个省份的CO: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且利用LMDI方法对其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碳排放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不同省份之间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增长是最关键的因子,而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是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基于此,提出了减少东部地区CO: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结构红利假说与新地理经济学,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将金融发展作为调节变量,利用我国2010~2018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对碳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产业结构调整与碳生产率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生产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溢出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对本地区和相邻区域的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效应更大;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生产率的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碳生产率的影响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在金融体系的支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起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 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