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会对区域格局、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科技攻关等产生重大影响,内蒙古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既面临一些挑战,也存在诸多机遇.内蒙古需要因势利导地采取对策,在争取国家倾斜性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传统能源基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并促进能源替代、加大营林植绿力度并探索碳汇交易机制等方面争取新作为,力促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碳中和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理念和模式,即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作物生长把二氧化碳吸收利用.富碳农业就是人工增施的办法满足作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通过研究和探索,将收集的二氧化碳作为气肥或制作成干冰,在温室大棚、大田和果园等使用,能够增强作物抗病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这对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落实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碳中和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国 《北方经济》2021,(3):25-27
继欧盟之后,2020年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挑战,也是中国成为绿色经济体的最大机遇.  相似文献   

5.
张宁 《欧亚经济》2023,(2):79-9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行动。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2020年12月举行的庆祝《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碳中和政策不仅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哈萨克斯坦制定碳中和战略,力争按照规划的碳中和情景模式,在2060年前投资6500亿美元,完善碳交易平台,提高行业标准,改进产业政策,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公众节能环保意识,争取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1990年排放量85%的水平,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气候急剧恶化,中国提出争取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碳中和过渡期短等问题,未来需要深入挖掘可再生能源、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碳税及碳交易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7.
武燕  赵燕 《北方经济》2022,(6):29-32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同时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点和难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碳排放大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自治区面临着运行机制仍需完善、碳排放总量大、减排技术瓶颈仍需突破、生态碳汇能力有限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动能转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鄂尔多斯市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9.
本报告提出了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整体性政策框架。要坚持把农民自愿、农民受益作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出发点,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经济权益;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有利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合作社的基本精神,创新合作社的形式,有利于增强农民合作组织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本报告提出了促进农民合作解决组织发展的七个重点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10.
11.
碳定价是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日本碳定价机制不仅包括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及信用交易等国内定价机制,也包括两国间联合信用制度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跨境机制。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日本对新型碳税的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协调、信用交易市场的完善以及跨境机制的相应措施正在逐步探讨和实施中。日本碳定价机制的发展将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包括中日经济关系在内的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参考日本碳定价机制,中国应加快探索设计碳税和碳市场的组合方案,调动企业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积极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誉,是西北地区最具投资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区域,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文中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和绿色政策三个方面构建了柴达木盆地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并对绿色政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绿色发展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绿色发展效率与绿色政策效率均处于较优水平,绿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柴达木盆地近几年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控制政府碳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程度应为柴达木盆地未来绿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的绿色转变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客观要求。因此,绿色转变研究必须从增长的极限转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分析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和日用玻璃生产企业碳排放情况,以期找到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推动日用玻璃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碳排放源头、碳汇能力、城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三个角度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碳中和潜力评价体系,对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发现综合得分排名前十的城市都属于东部地区,其中前四名城市都位于广东省,说明经济实力雄厚和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碳中和潜力大;通过聚类分析将创新型城市划分为生态主导、能源主导、政府主导和科技主导四个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城市实现碳中和提出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和植树造林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挥政府职能、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首相菅义伟于2020年10月宣布2050年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后,日本政府迅速出台了以产业绿色发展为宗旨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成长战略》,将实现碳中和这一挑战视为推动相关产业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大好机遇,日本政府还确定了能源相关产业、运输与制造相关产业、家庭与办公相关产业3个大类中的14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勾勒了以能源生产与供应、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封存-回收与再利用3条主线构筑绿色发展产业体系的架构,拟定了以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为主的产业政策。其产业绿色发展战略的特点:一是以海上风电为突破口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二是在氢能普及推广过渡期以氨燃料为主发展无碳燃料产业;三是以氢能开发利用为产业绿色大发展的关键技术路线;四是以电气化、节能化、数字化和储能电池的应用为能源消费变革的主要途径;五是发展智慧绿色农林水产业,扩大二氧化碳封存-回收与再利用途径与规模。  相似文献   

18.
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主要路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碳税以及碳排放交易等多种财税政策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日本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成长战略》里制定了能源供应转型、能源需求转型以及能源相关产业发展目标。由这些目标可见,日本的能源转型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随后50年的发展中,政府通过财税政策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对创新的重视和一贯支持,在节能、新能源推广和普及技术上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绩,并构建了独特的能源转型社会共治模式。我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同样要坚持财税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完整性;构建支持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财税政策实施的监督反馈机制等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煤为主的火电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同时也是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电仍将发挥能源电力安全“压舱石”和“顶梁柱”的作用。因此,火电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成为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严格落实减排任务的关键,火电发展稳则能源电力供应稳,火电转型稳则“双碳”目标实现稳。政策衔接、技术驱动、机制创新协同发力,解决好火电行业低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夯实我国能源安全基石和保障“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重大。本文从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火电行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推动火电行业低碳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田慧芳 《欧亚经济》2022,(5):78-101+126
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机制一直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构建双边和多边伙伴关系的关键工具。随着中欧双边关系的长期磨合和日渐成熟,气候议题逐渐进入双方合作的核心舞台,经历了对话机制不断升级、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伙伴关系日益深入的过程。2020年前后欧盟和中国相继作出碳中和承诺,极大鼓舞了全球的气候行动,推动全球低碳发展进入新常态,也给双方深化合作提供了战略机遇。中欧在能源转型、能源效率、清洁能源和技术、低碳交通、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碳市场、绿色金融、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但欧盟对华政策的变化、全球低碳和数字技术的激烈竞争、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都影响中欧气候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欧双方需要秉持《巴黎协定》精神,共同推动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气候新秩序,并充分发挥既有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各层级的沟通与务实合作,使气候合作免受政治干扰,充分激发合作潜力,创造碳中和机遇下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