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峰 《南方经济》2019,38(7):1-15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正呈现出愈演愈烈态势,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的分析,可以发现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诱因主要包括: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球生产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边缘化中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拓宽发展空间。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及各国福利改进而言,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美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边缘化中国的企图将难以实现。着眼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应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倒逼国内改革,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供应链产生的冲击,加快完善外资管理体制,加快外贸领域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东道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关联关系。文章基于增加值的双边贸易流分解数据,构建了投资东道国与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指数,全面考察了东道国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特征和中国OFDI对东道国与中国双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东道国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具有非均衡特征;(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东道国同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且相对于东道国同中国的前向价值链关联,中国OFDI更能提升东道国同中国的后向价值链关联,该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3)分国家和区域来看,相对于高收入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OFDI更能提升中低收入国家和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分行业来看,中国OFDI对东道国制造业同中国双边价值链关联的正向促进效应高于服务业,且更能促进东道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中国的前向价值链关联,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中国的后向价值链关联;(4)机制分析发现,中国OFDI能够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高价值链生产分工效率来提升东道国与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研究对中国深入推进“双循环”发展战略,打造以中国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国际价值链体系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OECD-Ti VA数据库和KPWW附加值贸易核算框架,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和国内附加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贸易现状,并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分工地位偏低,国内附加值提升缓慢。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附加值最高,知识密集型行业最低。中国陷入了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窘境。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与国内附加值正相关,且影响最大,通过加深参与程度提高国内附加值的前提是提高贸易地位。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和鼓励科研创新有利于国内附加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克服大量重复计算问题,有效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真实面貌。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Novy(2013)的研究框架进行拓展,并使用2016版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结果显示,与传统贸易统计口径测度的贸易成本相比,增加值贸易统计口径测度的贸易成本有效揭示出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国别(地区)和部门层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全球价值链分工优势、经济因素和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均具有抑制作用,但是抑制程度会因制造业部门的技术高低而存在差异。为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提升竞争优势和技术水平来削减贸易成本,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全球价值链层次的攀升。  相似文献   

5.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利益分配动态发展格局表明,中国制造业相对获利水平显著提升,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其获利能力受到削弱;中国在服务贸易利益分配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制造工序是中国最重要的获利来源,管理工序相对获利能力持续偏低,研发与营销工序相对获利能力缓慢增长。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配重构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外循环贸易获利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减弱;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下,中国依靠国内大市场主动进行价值链重构的战略空间相对更广;数字技术竞争加剧对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可推动价值创造内生动力由国际市场向国内大市场转化,促进价值链分工优势从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以制度型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依托RCEP与“一带一路”重构区域价值链,实现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利用WIOD数据库测度了中国整体及三类技术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逐年增强,加入WTO更是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但是中国的GVC地位指数均为负,说明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但三类技术制造业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特征,其中,中技术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波动中下降,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却稳步提升并向上游位置靠近。  相似文献   

7.
范龙飞  佟家栋  逯洋 《世界经济研究》2023,(5):91-103+119+137
在构建制度型开放经济体的战略背景下,科学认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要制度措施对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00~2014年间WIOD数据构建的双边价值链关联指数,研究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外价值链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升中外价值链关联的紧密度,该结论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显著成立;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链关联效应主要是由前向价值链关联程度的提升所驱动的,并且表现出对专利密集型行业、服务业渗透率较高的行业以及高收入贸易伙伴国的作用效果更强的特征;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制度距离效应以及生产步长效应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价值链关联的重要渠道。文章拓展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研究,为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探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锁定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并按照WWZ(2015)最新的总贸易分解框架计算而得的增加值贸易数据测度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物理位置和经济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在逐步深入,但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锁定状况并没有因此改善。从物理位置来看,中国整体出口上游度排名一直在第34位以后,行业间的出口上游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数值均远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及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都处于相对上游的位置;从经济位置来看,中国的国内增加值(DVA)出口率一直在下降,而国外增加值(FVA)出口率却在上升,中国参与分工的获益比例总体在下降。中国应该从培育母市场、增强产业联动发展效应、积累战略性要素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为突破低端锁定困境而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11.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朱勤  周祥祥 《世界经济研究》2024,(4):105-115+136
数字贸易发展为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重要机遇和动力。文章测度了2013~2017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了数字贸易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显著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门槛效应检验显示,该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经过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多期DID检验及Bartik工具变量等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技术创新和成本节约;相对于成本节约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地理区位、所属城市群、城市层级的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西部地区、稳定型城市群及四五线城市而言,数字贸易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明显,说明数字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普惠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及数字赋能,是我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开放已历经45年,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特征依旧明显。从生产成本,贸易成本,贸易方式、贸易对象和贸易主体等层面,对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发展进行数字化赋能,现阶段仍存在政策性壁垒较高等问题。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继续逐步降低服务要素流动的政策性成本,能够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以及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等方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循环质量。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样能够以独立或者与服务业开放互动的形式促进我国国际循环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运用脉冲相应技术,考察了FTA网络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FTA网络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中国在国家整体层面、分产业层面和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均有正向的促进效应,但影响效应呈现较大的异质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有利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FTA网络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价值链的序贯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的多次跨境会带来关税成本的放大,进而阻碍全球贸易及价值链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及加拿大的经验表明,部分或全面取消中间品进口关税将有助于推动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并提升其贸易竞争力。文章首先基于总贸易核算方法(KWW、WWZ、WWYZ),量化展示了全球价值链上贸易成本放大的典型事实。然后,在三种政策情景下基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量化模拟了中间品关税削减在促进中国及世界的贸易及经济增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刻画和跟踪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知识流动的价值贡献,并分析了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从吸收能力和“多链融合”视角探究了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是构成无形资产价值链的主要部分,2000~2014年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份额呈现以2008年和2012年为拐点的先降低后波动再上升的趋势;制造业部门技术含量越高,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的份额越大。第二,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绩效,特别是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和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第三,在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发展的同时,保证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吸收利用、全球非无形资产价值链的同步发展、国内价值链的强大和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更能有效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文章从全球生产网络的创新资源配置优化视角,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全球价值链分工:从国家比较优势到世界比较优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国家比较优势向世界比较优势转化的角度解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全球产量、企业生产和国家福利的影响,分析了以世界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造成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离等一系列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贸易国在当前国际分工体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形势下,研究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价值链质量概念和测算方法,综合考虑了价值链条上中间产品的质量与参与企业间的生产关联关系。在将全球价值链拆分为国内价值链和进口价值链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和进口价值链质量的概念并进行了数据测算。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进口价值链质量对国内价值链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金融危机以来这种促进作用有所削弱。中国应重视和积极培育国内价值链成长,充分利用进口价值链产生的技术外溢,提升国内经济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RCEP各成员国在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结构演变。在一般均衡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事前评估RCEP关税削减对亚太区域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间的中间品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总量的贡献度在不断上升,对中间品贸易的依赖度却在下降。RCEP关税削减将显著提升本区域内成员的GVC参与度,且关税削减力度越大,对其GVC参与度的提升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WIOD数据,从资本专项性和套牢租金视角探讨制度质量对亚太地区各国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及其微观路径。分析发现价值链下游生产工序的低替代弹性使得该阶段生产的投资具备更高的投资专项性,面临更严重的套牢租金问题。制度质量通过降低套牢租金,促使生产分工转向增值能力更强的下游阶段而改变价值链分工位置。接着采用安特拉斯下游度衡量指标,利用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就两者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影响的存在性和影响路径,即制度质量通过降低生产的套牢租金促进一国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且作用大小随技术层次提高而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