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志伟  邹昭晞  卫平东 《改革》2020,(12):28-47
在完善和发展Koopman等构建的测算各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状况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UNCTAD-Eora Global Value Chain Database和WIOD提供的数据,对全球价值链的演进、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竞争地位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逆全球化并非近两年政治因素所致的暂时现象,全球需求萎缩可能是长期趋势;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出口贸易大国的全球价值链上游参与度发生了显著的逆转性变化,从不断上升转向持续下降;出口贸易强国主导区域价值链并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持续上升,自2011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但出口占GDP比重较低;2008年以后中国全球价值链上游参与度继续提升,下游参与度较大幅度下降,Koopman意义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优势逐步显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主要上游供应国,并超越美国和其他贸易大国成为世界各经济体主要上游供应国;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与中国差距巨大,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供给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然而,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值较低,完整意义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优势尚存在差距。中国应因应逆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经济增长极建设,设计了“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中心省份的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5年南方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在NVC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稳步提升,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在NVC中的经济构成比重有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省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省际间的经贸互动显著加强了其区域化特征。最后基于“双循环”依存度指标对区域经贸中心省份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增长极建设的有序推进补充一定事实依据。该研究具有两方面政策含义:一是中国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分工对国内分工体系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充分释放区域(间)分工对内需体系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应当依托区域经济增长极等新型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4.
5.
黎峰 《南方经济》2015,33(8):77-91
通过构建双边贸易收益核算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实现方式等层面对中美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本文发现中美双边出口中均包含着大量的对方国内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差额比较,传统统计口径的中美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其中中国对美货物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显著高估,而服务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明显低估。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对美出口包含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重不到七成,而美国对华出口包含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重超过八成。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绝大部分表现为最终产品并且被美国当地消费,而美国出口到中国很大部分表现为中间品,并且通过对增值折返及对第三国出口的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利用OECD-Ti VA数据库和KPWW附加值贸易核算框架,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和国内附加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贸易现状,并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分工地位偏低,国内附加值提升缓慢。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附加值最高,知识密集型行业最低。中国陷入了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窘境。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与国内附加值正相关,且影响最大,通过加深参与程度提高国内附加值的前提是提高贸易地位。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和鼓励科研创新有利于国内附加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构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投入产出的五国模型,将总出口分解成9部分,根据9部分产生的不同价值增值含义,用真实国内贸易增加值以及GVC地位指数对中国及其他三大经济体不同行业在GVC链上的分工地位及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考虑了各国贸易迂回情况,剖析四大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以单环节参与为主,处于GVC链下游,但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向上游移动趋势明显;日本以单环节参与为主,处于GVC链上游,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占优;相比之下美国以多环节参与为主,主要处于GVC链上游,尤以高技术领域领先;欧盟以两头参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出口。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更能真实准确地揭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所处的地位、获取的贸易利益。本文基于OECD和WTO2013年联合发布的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WIOT数据,先通过增加值贸易法将中国的总出口分解为Koopman(2010)的五部分,然后运用GVC地位指数法测算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并将其和世界主要的39个经济体加以比较,进而判断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下的地位和获取贸易利益的情况。增加值分析显示,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中最终产品所占比例最高,达33%~46%;其次是转移的中间产品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为23%~27%;出口所包含的国外增加值比例为14%~28%;出口的被进口国自己使用的中间产品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为14%~17%;返回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为0.24%~1.23%。GVC地位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虽然出口总值超过美国和德国雄踞世界第一,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其地位相对较低,出口获利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10.
徐金海  夏杰长 《改革》2020,(5):58-67
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数字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重要动力。在以数字贸易为主导的全球化新时代,数字贸易发展推动数字产品嵌入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全球价值创造模式和全球价值链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了全新的价值链,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转型和重构。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为了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数字贸易时代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权,采用多举措提升数字贸易的战略定位。为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应紧紧抓住数字贸易发展机遇,提升数字贸易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贸易全球价值链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数字贸易区域价值链,改善数字贸易发展制度环境,构建支撑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东道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关联关系。文章基于增加值的双边贸易流分解数据,构建了投资东道国与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指数,全面考察了东道国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特征和中国OFDI对东道国与中国双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东道国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具有非均衡特征;(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东道国同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且相对于东道国同中国的前向价值链关联,中国OFDI更能提升东道国同中国的后向价值链关联,该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3)分国家和区域来看,相对于高收入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OFDI更能提升中低收入国家和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分行业来看,中国OFDI对东道国制造业同中国双边价值链关联的正向促进效应高于服务业,且更能促进东道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中国的前向价值链关联,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中国的后向价值链关联;(4)机制分析发现,中国OFDI能够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高价值链生产分工效率来提升东道国与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研究对中国深入推进“双循环”发展战略,打造以中国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国际价值链体系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并利用2016年WIOD最新公布的数据,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整体及细分部门的服务贸易出口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重新评估。结果发现:(1)新算法实际测得中国服务出口占贸易总量35%左右,可见服务贸易被严重低估,研究结果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服务经济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存在地位的显著非对称性问题。(2)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通过自身直接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32.16%下降到2014年的26.07%,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更多的服务价值是通过制成品出口而随之出口。(3)2014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的占有率为12.71%,位居全球第2,但通过多项竞争力指标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部门,中国服务贸易只是规模意义上的大国,而非服务贸易强国,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工复杂度视角实证考察了区域贸易协定(RTA)深化对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重塑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RTA深化显著推动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由深度价值链合作向浅度价值链合作转变,即促进了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重塑;RTA深化对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的重塑效应主要通过诸边RTA及其非关税条款(尤其是边境后的经济性条款和研发合作条款)深化来实现,且该重塑效应在区域内(尤其是东亚地区内)和加工贸易大国更为凸显;缔约双方的经济距离越远以及与其他经济体签订的RTA数量越多,RTA深化的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重塑效应就越大,相反,缔约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制度质量差异越大,该重塑效应就越小;RTA深化对中国参与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的重塑效应主要借助于诸边RTA中的“WTO+”条款和关税条款深化来实现,此外,研发合作条款、要素跨国流动条款和政治性条款深化在该重塑效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裘莹  郭周明  饶俏 《改革》2022,(11):70-83
RCEP是中国建立高水平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关键抓手,也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现有数字平台比较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支撑。按照数字平台驱动力,将数字平台分为购买者驱动型、生产者驱动型和双向驱动型三种类型,并从网络效应、开源创新、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四大维度梳理数字平台畅通双循环的理论机制。现阶段,中国全面构建了数字平台跨境生态的相关制度,基本覆盖了第一代数字贸易规则,亟待在第二代规则上继续完善。为此,应着力建设数字平台生态之下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将自贸区打造为数字平台制度创新的前沿高地,加快构建对接高水平贸易协定条款的国内数字市场竞争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2002~2020年CEPII数据库的农产品双边贸易流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系统测算了中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比例关系与结构特征,并且借助最新发展的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实证检验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影响机制及其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传统外生环境因素外,互惠效应、传递闭合效应、流行性效应以及高出度节点向高入度节点的发出者效应等一系列内生性结构效应对农产品贸易的“双循环”发展至关重要,这再次验证了核心出口国(省)的主导地位以及核心进口国(省)所面临的被动地位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内生结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分别在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中占据50%和61%,均接近或超过一半比例,进一步削弱了现有研究结论中传统外生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差异性分析表明,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类型或消费类型,其内生性结构效应和外生环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异质性,尤其是流行性效应与高出度节点向高入度节点的发出者效应。文章研究结论为助推构建中国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以国内循环拉动国际循环,降低对单一国家的进口贸易依赖等提供了新思...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测算了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和国外增加值,并对不同类型生产要素报酬进行了结构分解。中国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在1995~2011年期间下降了5.93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下降幅度基本持平。不过,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中的高技能劳动报酬比率严重偏低,并显著低于国外增加值中的高技能劳动要素报酬。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相对高端的领域虽然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但主要表现为对高技术含量中间品进口的依赖,国内投入以中低技能劳动为主,这决定了我国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低端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附加值贸易核算比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获利。基于此,文章通过对附加值的原理进行理论解析,利用WTO-OECD的Ti VA数据,测算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以附加值角度统计的出口额均大大缩水,台湾地区更甚;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指数均很高,但地位指数均较低;从上游依赖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来看,两岸目前虽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度较高,但正在逐步减弱,而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度呈上升趋势。全球经济版图正在重构,大陆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小觑;两岸应大力加强产业合作,继续推进ECFA后续协商,共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携手应对不确定的国际经济。台湾地区如果一味推行新南向政策,将难以奏效,并会加大未来台湾地区经济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18.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刻画和跟踪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知识流动的价值贡献,并分析了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从吸收能力和“多链融合”视角探究了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是构成无形资产价值链的主要部分,2000~2014年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份额呈现以2008年和2012年为拐点的先降低后波动再上升的趋势;制造业部门技术含量越高,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的份额越大。第二,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绩效,特别是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和高技术制造业部门。第三,在全球无形资产价值链发展的同时,保证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吸收利用、全球非无形资产价值链的同步发展、国内价值链的强大和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更能有效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文章从全球生产网络的创新资源配置优化视角,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美欧日经验看,发达经济体的双循环格局存在不同模式,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需要关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差异性.其中,美国在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两个维度都处于最高,主要因其服务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均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同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出口获取了较高的增加值.欧盟整体循环程度与美国类似,但单个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水平则较低,主要表现为面向欧盟内部国家的循环.欧盟模式对中国构建双循环具有借鉴意义,其引申的政策含义包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痛点和堵点,推进东亚地区实体经济共同市场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WIOD数据库,从全球生产价值链角度将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分解发现,虽然中国出口总量世界排名第一,但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低于美国,并且出口增加值中以最终产品出口增加值为主,说明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位置。同时,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国外增加值仍然较多,这也说明我国仍然是以最终产品加工、组装为主的低端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