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是一种常态,同时也是一直以来的痼疾,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互联网金融在多年的发展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体系,使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是融资的创新路径,论文论证了互联网金融融资在渠道、效率、成本和信息四个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匹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协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具有天然的协同合作优势,能有效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把城市商业银行打造成小微企业融资的专营银行,使之成为区域内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借贷是传统借贷体系的有益补充,具有间接融资的延伸作用,能满足小微企业小额、快速、短期的借款需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传统借贷体系难以匹配的问题。基于网络借贷的间融延伸的特征,探析网络借贷的匹配机制及效率的机理。通过国内典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人人贷的交易数据,从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的角度,验证网络借贷的间融延伸作用,并对网络借贷的匹配机制和效率进行探究。实证结果表明,网络借贷平台能突破地域限制,有效匹配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达到间融延伸的目的。信用等级较高、融资需求合理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概率更高、融资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4.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全局意义,但近年来受宏观环境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上升,融资渠道受阻,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博弈论方法分析显示,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存在缺陷,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本身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政策扶助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实地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小微企业的融资目的、融资途径,发现原材料采购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目的,短期融资占大部分;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依然是最重的融资途径。最后从银行、企业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进军创业板需慎重考虑。企业在计划到创业板上市前,首先应弄清创业板的服务对象,判断本企业上市的可能性,其次应评估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各种咨询、评估、宣传费用。最后,还要考虑上市后需求承担的各种责任及风险。  相似文献   

7.
小微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小微企业并没有在现在的体制下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关键问题就在于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无法让小微企业顺利的完成融资需求。虽然社会在日益发展,观念在逐渐改变,政策在逐渐完善,但是“融资难”依然是小微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顽石,阻碍着小微企业的成长。本文在分析致使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对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提出自己的看法,供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为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实行中遇到了不少的屏障和障碍,暴露出由于相关政策不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善等问题,银行对此融资的门槛要求高、费用高。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信息不透明、信用评级低,相关参与中介机构资金小、补偿少、期限短,造成其在全国范围融资效果不显著。为了大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论文针对政府、企业自身、银行以及中介机构四个主体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建议,以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9.
以小微企业融资为视角,从理论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是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现实选择。介绍并评价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融资、P2P和众筹三种小微企业互联网平台融资的模式。从颁发互联网金融许可证照、建立互联网小微企业融资征信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摘要:探讨世界各国小微企业成长的案例,从我国小微企业内外生联动机制的视角研究实现融资的主要渠道,进而分析各种融资渠道的优缺点,最后为小微企业克服融资困境提供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福建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融资困境、P2 B运营方式的利弊,通过分析最后从P2 B视角提出一些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的建议措施.分析结果显示了P2 B平台是一个比较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的创新融资平台,为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找到融资新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和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相契合.  相似文献   

12.
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融资难、贷款难、结算难"等金融服务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解决长期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大力拓展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是商业银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是经济社会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更是衡量其发展潜力及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回顾和分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提出要通过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数量、融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的现有融资渠道,并建议通过构建契约型基金和网络来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4.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小微企业已成为带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有生力量。然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深深地羁绊着小微企业发展的脚步,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山西,解决这一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文章在前期对山西省小微企业融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旨在探求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为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银监会大力推动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小企业信贷规模也有明显增大,但仍存在“小企业贷款金额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与现实的需求差距较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仍然以民间借贷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主动放弃”,另一方面是民间金融较银行信贷存在的比较性优势。通过分析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此消彼长的原因,进而对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存在融资渠道窄、融资效率低等问题,造成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分析表明,扩展和改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如引进网络融资、加大风险投资、推广融资租赁方式、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和专业性中小金融机构等不失为解决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小微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小微企业并没有在现在的体制下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关键问题就在于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无法让小微企业顺利的完成融资需求。虽然社会在日益发展,观念在逐渐改变,政策在逐渐完善,但是"融资难"依然是小微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顽石,阻碍着小微企业的成长。本文在分析致使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对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提出自己的看法,供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信用缺失导致的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以及形成的“银行不放贷,企业不还贷”的恶性循环.针对目前中国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分析四种突破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融资激励机制设计及各自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及相关配套措施,形成新的融资激励机制,更好地实现银企之间信息对称和银行积极“放贷”、小微企业积极“还贷”的融资激励,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基础性痛点,在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因素中,笔者认为人的劣根性是所有因素的关键,也是衍生其他逆经济发展现象的根源。用传统、单一的经济金融理论与思维已经无法解答、解决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本文认为综合运用抑制人的劣根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大力发展与运用金融科技是彻底改变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促进中小微企业金融生态持续、健康成长的“四大根治良方”。  相似文献   

20.
运用VAR模型,通过格兰杰非因果检验、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微型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微型金融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滞后且力度有限。相比较而言,直接融资方式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显著,而间接融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强化间接融资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服务中合理定位,同时大力发展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直接融资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更有效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