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当越来越多的创业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诸多的企业在中国宏观的经济环境下迅速的做大做强的时候,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的头上被赋予了众多光环。然而,科学管理基因缺失与中国企业“补课”的议题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陈宪 《上海改革》2004,(5):59-60
创业不足、创新不足和效率相对低下,是中国经济中存在且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作用,营造企业家才能涌流的良好环境和机制,使企业家在市扬竞争中大展身手,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化经营背景下实现产融结合需要多方面条件,产融结合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企业应加快国际化经营和产融结合步伐。  相似文献   

4.
张丹  刘杰 《辽宁经济》2005,(1):53-53
产融结合是指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合作,相互参股、相互渗透的金融创新行为,是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产融互动构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以产权结合为基础,以双向持股为手段,以金融企业为核心,以混合生长为特征,极大地促进企业集团和经济的发展是产融结合的基本内核和本质特征.在中国特有的经济与金融体制下,财务公司成为各大型企业集团进军金融领域,以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最佳切入点与组织形式.由于财务公司具有强大的金融功能和丰富的内涵,它在产融结合的浪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资》2013,(1):5-5
产融结合,不能脱离企业具体的经营环境与企业体质。从市场经济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来看,产融结合无疑是一种已被证明能提高企业效率的经济行为。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产融结合同样不是在所有时间、对所有企业都有利的选择。当下,促使产融结合成为风潮的,说到底,是资本逐利的冲动。随着经济的下行,制造业企业利润更加稀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集团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对产融结合与企业集团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将产融结合与企业集团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性地提出产融型企业集团的概念。通过对产融型企业集团的概念、特征、作用等的分析,可以知道发展产融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最后对中国产融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专业银行和企业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日益激烈的竞争,日益增加的风险,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促使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相互渗透和结合,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产融结合不仅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与企业合作,进而增强企业活力,而且对促进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一、产融结合是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首先,实行产融结合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在我国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必须争取存款。实现产融结合,银行与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手段逐渐多样化,从而加快了我国的产业进行变革,走产融结合之路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产融结合是指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实体经济与金融领域相结合。海航集团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也采用了这种模式。文章案例主要描述分析了海航集团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股份制改造、融资上市、并购重组和银行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分析了企业采取了产融结合之后的影响,最后总结出各个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融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财经》2009,(8):118-118
“2009苏州创新、创业企业家峰会”近日在苏州召开。本次峰会邀请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以及投资专家、知名企业家等行业精英,围绕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小企业如何创新金融危机下风投的取向等,深入探讨了国内外企业创新趋势及创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企业的诞生、成长、发展,除了必要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外,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中国,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在企业运作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家,对企业、集体乃至国家承担很大责任。西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更多是靠完善的流程、制度来治理一个企业,更注重中间过程,在责任承担上也没有中国企业家重。本文将探讨下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精神的休戚关系,以及分析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中国企业更需要哪些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业的诞生、成长、发展,除了必要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外,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中国,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在企业运作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家,对企业、集体乃至国家承担很大责任.西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更多是靠完善的流程、制度来治理一个企业,更注重中间过程,在责任承担上也没有中国企业家重.本文将探讨下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精神的休戚关系,以及分析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中国企业更需要哪些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2.
苏小和 《新财经》2011,(5):18-18
经过三十多年,我们忽然看到,企业家开始思索了。 尤其是那些通过竞争发展起来的企业家,他们在这个不安的年份里,注意到中国经济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一些不信任、反市场的倾向。全球关于商业文明的讨论源远流长,从亚当·斯密、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到弗里德曼,企业家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自由市场竞争的价值。与此同时,有人也在另外一个向度上,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能力的提高与促进。这种承认和反承认的关系一直影响着本土企业、影响企业家对企业行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在官商结合的传统下,中国企业一直在官商结合的道路上徘徊。亦官亦商、钱权互动的明潮暗涌下,"政府越大、市场越小"乃注定的经济结局。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一颗从体制硬土中破壳的种子;而他们的经历、感悟、思想、观点,则是折射商业发展史的明镜。苏小和的《中国企业家黑皮书》,缓缓延展成一部中国企业家"精神绞刑架下的报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而企业和企业家则是其中的主角。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鄞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如一地抓好企业发展和企业家培育,坚持不懈地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优良环境。可以讲,鄞州经济每一次大的跨越,都是伴随着一批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势崛起;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企业在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创业之初的政策优势、区域优势、信息优势、技术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技术创新维持的竞争优势周期正在日益缩短,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引起民营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并陆续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以人为本"、"管理创新"、"国际化经营"等概念日益渗入企业家们的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界、学术界面临的双重挑战。人力资源的普遍匮乏、结构失衡成为困扰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我国企业界、学术界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缺乏系统观的人力资源视角,对人力资源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合理的定位,企业的发展长期缺乏人力资源战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创业已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新常态。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如何对广大创业者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双创时代下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传播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双创时代下企业家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新闻报道的传播机制如何有效地进行企业家精神的传播,分析科技信息传播的效能、探究传播路径和创新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家精神的传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出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转型时期中国企业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成功的企业家或经营管理者通常会具备一些典型特征,涉及战略决策、捕捉商机、概念形成、业务经营、人际关系处理、个人修养、领导艺术等方方面面。系统分析理解这些典型特征,有助于培育新时期的中国企业新领袖,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角,现代经济是企业经济。我国经济改革已进入产质性的攻坚阶段,企业家短缺成为制约市场经济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因此,加快企业家市场的建立,培养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企业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的市场逐步转型和2002年入世为背景,很我学者提出在中国企业界推也“创业年”,让更多人来关注“创业”精神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美国的经济学家称,硅谷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永恒的创业情结,这些持续不断的新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显著的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那么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呢?一个强大的中国经济依靠一个强大健康的企业群体,而一个强大健康的企业群体归根结底缘于一大批企业家的胆魄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云霞)2014年12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4(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众多商界领袖、政府官员、学术名流汇聚一堂,彼此分享观点,把脉中国经济,探讨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变革路径。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移动互联网全面侵袭,产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传统巨头们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再出发,互联网新贵又如何融合传统产业,从"风口"转向"接地气"?在"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