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 0. 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 “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相似文献   

2.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的微观数据,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Erreygers指数测度中国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并将Erreygers指数的变动进一步分解为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收入流动效应和人口老化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老年群体存在亲富的健康不平等,但这种健康不平等程度呈减缓趋势;收入增长效应、收入分布效应和收入流动效应在健康不平等程度减缓中发挥的作用相当,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而人口老化效应的作用极其微弱;整体而言,女性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男性,而相同年龄段的男性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3.
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解决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认识、产业支撑、制度藩篱、权责不匹配等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点和核心,必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推进就地城镇化,必须将科学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将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将美丽乡村作为发展目标,将解放思想作为发展动力,将技能培训作为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对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平滑转移模型来研究中国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并分别检验了可能是两者关系转移变量的诸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人均收入2115元(以1978年不变价为基期)处发生转移,在此之前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此之后,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损害作用。结合现状,本文也简要分析了导致该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6.
张行  罗睿络 《财会月刊》2020,(8):153-160
基于2000~2017年我国家庭健康报告大数据,检验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不公平)对个体健康产出的影响效用。研究发现:收入分配不公平和个体积聚健康产出之间有较强负向关联;控制个体收入变量时,收入分配不公平对健康的负向效用会明显减弱;控制区域变量时,收入分配不公平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减弱;收入分配不公平不仅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还通过心理机制作用于个体收入能力,继而对各收入层级群体健康产出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利用对大连市1017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程度偏低。从具体维度来看,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较好,而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其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的融合程度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户籍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分"使得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收入不平等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突出现象,而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影响。利用全域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域空间自相关的LISA聚集图,对我国各省域收入不平等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运用199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探索老龄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居民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收入差距较大(小)的省域倾向于与其他收入差距较大(小)的省域相邻;老龄化会显著地拉大收入不平等,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顶部老龄化,因为不同年龄群体内的收入不平等是随着年龄增加而扩大的。  相似文献   

9.
10.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教育基尼系数量化了我国1996~2004年31个省份的教育获得不平等程度,在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我国的教育扩展政策收效显著,它显著地改善了地区间教育获得不平等状况,但两者间的“倒U”关系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未能得到完全印证;同时,教育不平等将阻碍经济增长,地区间教育不平等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对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有效增长的教育政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被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承载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级功能的天津滨海新区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课题.产业升级引发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井喷".本文论证了劳动力移民作为低端操作型技能人才后备军的可行性,论证了该群体的可培训性,考察了天津劳动力移民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浙江省青田县凭借石雕文化、地缘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影响,走出了一条具有青田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总结青田县城市化的特征,提出青田特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海外迁移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华侨要素和民间资本雄厚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前提、政策驱动促进效应发...  相似文献   

13.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特色城镇化监测指标体系,是引导并推进省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城镇化水平、质量、效能、城市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城镇化水平与质量,从动态的角度更加关注城镇化发展的潜力与能力,并通过城市管理引导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指标体系设计中,兼顾城乡一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城市功能提升等城镇化特点.最后以山西省为例,对特色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测算与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郑童  吕斌  张纯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115-123
以北京以及丰台区的适龄流动儿童分布和公立小学分布数据为例,采取社会地理学空间匹配的分析方法来测度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空间不均衡性。结果显示,无论在市域、城区还是街道尺度,流动儿童就学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空间不均衡现象都存在。据此,建议在学区划定时不仅要考虑常住户籍家庭儿童的数量,也要考虑校区吸引流动儿童的数量,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应尽量增设新的教育设施;或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借助集体通勤方式提高这些教育设施的可达性,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得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先区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的差别,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是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等更深层次的考察.笔者以山东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运用判断城镇化质量的三个宏观判据,总体上判断了全省城镇化质量所处的基本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据此分析了各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高速公路改扩建研究——以天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既有高速公路的矛盾开始显现,高速公路改扩建将成为未来十多年高速公路建设新的热点,为协调既有高速公路与城市空间矛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在分析高速公路与城市空间布局关系、以及城市空间扩张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不同布局关系和不同扩张模式下既有高速公路与城市空间扩张的矛盾,进而提出高速公路改扩建为缓...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不合理的征地补偿导致农村土地纠纷日益增多。试图在征地活动中植入市场因子,在公正型政府的假设下运用讨价还价模型分析用地单位与失地农民在征地议价中的博弈过程。结果表明土地补偿价格取决于两大因素:双方的耐心程度(贴现因子)和各自对土地的估价水平,而政府在征地议价中仅仅发挥调节作用,缓解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8.
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城镇化已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分析城镇化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对制定正确的城镇化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城镇化的发展有多种因素,如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水平、产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建设、收入差别与体制障碍、农民素质、观念和认识障碍、政策不配套等,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情况下,其中的体制因素、政策因素是制约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代际经济支持与我国中老年人健康机会不平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老年人健康水平与代际经济支持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且代际经济支持是导致健康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控制政府可调控因素后,不同户籍、区域间中老年人健康机会不平等程度会缩小。因此,政府部门应不断为中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激发个体主观努力能动性,如从医疗保险、健身活动场所、服务类组织和工业污染源距离等方面改善健康机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61年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以分析城镇化背后的动力因素。实证研究的结论显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城镇化率均有促进作用。相比之下,对OECD国家而言,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增加)会显著提高OECD国家的中小城镇比率,这意味着对其而言,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