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冲  王磊 《财经论丛》2023,(12):3-13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这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并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升政府科教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撤县设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城市的表现最强,中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不显著,东北城市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撤县设区的创新效应在科教资源较好、重点城市和撤并多个县的城市表现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和市场化水平对撤县设区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钟粤俊  梁超 《财贸经济》2021,42(8):97-112
企业家才能及其优化配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撤县设区有利于促进市场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然而,鲜有研究关注行政体制改革和城市集聚效应对企业家微观经营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撤县设区如何影响企业家的时间配置,并基于民营企业调查数据构造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1)撤县设区后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活动时间增加,公关招待等非生产性活动减少,改革对整个城市范围存在外溢效应;(2)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显著减少了企业的寻租和摊派支出;(3)大城市的改革效应更大,与市中心距离越远的县改区的正向效应越弱,反映出集聚效应的重要性.本文认为符合集聚规律的县改区有助于促进企业家才能向生产经营活动配置.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5—2012年县域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2000—2004年发生的"撤县设区"案例,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平均能使撤并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23.0%,使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42.2%。上述结论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撤县设区"对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撤县设区政策自诞生以来也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撤县设区改革是否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增加呢?基于2006—2018年全国25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撤县设区通过土地出让效应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增加,且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东、西部地区效应显著,中部地区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应具备风险意识,更应该考虑到潜在的债务压力是否会演变为债务危机和土地金融化对现代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影响,在发挥撤县设区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最大可能地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且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生产性支出偏向.本文基于“撤县设区”准自然实验,利用全国层面的县级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来识别撤县设区政策对于生产性支出偏向的影响,发现撤县设区减少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比,增加民生性支出占比,但同时也使得政府行政管理费用上升.我们认为,原因是撤县设区减少了基层地方政府的竞争从而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动机和能力.本文的研究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理解撤县设区政策如何影响财政支出偏向;同时,对如何改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来自行政区划调整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为抑制重点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其中,供给侧的土地调控是近期以来的重点.虽然关于土地供给与房价的关系已有很多学者关注,但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内生性,导致得到的结论不一,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建立一个静态局部均衡模型,说明政府的土地供给行为对房价的影响机制;其次创新性地利用“撤县设区”这一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00-2013年中国2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研究了土地供给对城市房价的影响,很好地规避了两者的内生性问题.研究表明,土地供给规模的扩大的确有助于降低城市的房价水平.这一结论在排除城镇化推动商品房市场需求增长的情况后依然成立.因此,扩大土地供给规模以缓解供需矛盾是调控我国中心城市房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人口集聚纳入扩展的M-O模型中,论证了人口集聚视角下出口企业加成率动态变化的理论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集聚会导致出口企业加成率下降。(2)分子样本异质性回归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从事一般贸易企业、竞争性行业企业的负向加成率效应更大。(3)中介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人口集聚会通过"集聚经济效应"和"出口拥堵效应"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当"出口拥堵效应"大于"集聚经济效应"会产生负向加成率效应。(4)在城市—行业层面,人口集聚存在显著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主要通过"集约边际"和"拓展边际"降低行业加成率,其中负向"企业内效应"和"进入效应"是导致出口市场拥堵和出口企业绩效恶化的主要原因。(5)"撤县设区"准自然实验、分位数回归、替代变量回归等检验均表明本文结论存在一定的稳健性。本文对当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外贸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动力支撑.中国"压力型"财政激励是解析产业结构变迁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和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结合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探究了"压力型"财政激励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发现,"压力型"财政激励有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量,却不利于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质,也不利于促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机制识别发现,地方政府在"压力型"财政激励下通过"以地拓财源"和加强税收征管等方式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讨论发现,较高的财政分权程度和环境规制水平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型"财政激励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改进制度条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等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创新效率指标体系,通过DEA方法测算城市创新效率,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结果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二是试点政策发挥政策效果受制于城市的区域位置;三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施展政策效力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受政策影响创新效率提升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十一五"期间中部各省均提出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各省会城市在"十一五"时期都获得较快的发展.文章就中部部分省会城市和南昌"十一五"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其他省会城市"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特点,提出南昌"十二五"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人口转型背景下,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效应"到"技能效应"的过渡是应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冲击,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手段。理论层面上,在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中纳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因素,剖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刻画出了"成本效应"和"技能效应"两大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出地级市层面涵盖人口流动因素的城市劳动供给指标,与高度细化的企业—产品—目的国层面数据进行匹配,构造出城市—产品—目的国这一细化的高维面板数据并据此进行研究。基准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劳动参与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用工成本的上升会削弱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成本效应";人力资本的上升则会增强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技能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加工贸易、出口关系持续性、超级城市、城市产业政策以及多产品企业行为因素后仍保持了高度稳健;在企业层面给出了同样稳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结论不仅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一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而且意味着在人口转型背景下,要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需要更多着眼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到技能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地级市作为一级政权机构的历史并不长,但随着"市领导县"体制的推行,已逐渐取代地区领导县的体制.城区作为市域的中心,同市域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同时,也同其周边的城市和城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武进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按照经济增长核算生产法、支出法的分析框架,全面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武进经济增长规律和特征,分别从产业、需求的角度研究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条件,提出了新常态下促进武进"新苏南模式"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化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一、新世纪以来武进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历程和特征2002年武进撤县设区,重新划定行政区划,之后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构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测度体系与测算行业数字化比率得到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下行业层面的数字经济渗透指标,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上游度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并考察制度质量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同维度显著提升了全球价值链上游度,这一结论在使用历史数据工具变量和动态面板方法克服内生性影响后依旧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已逐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向高端攀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行业制度质量指数发现,制度质量的改善不仅对提升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上游度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城市行政等级与经济区域异质性,围绕地方财政卫生投入对城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给规模效应与质量效应展开研究.实证检验发现:(1)地方财政卫生投入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和提升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能两个渠道,从规模和质量层面显著改善城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求状况;(2)地方财政卫生投入具有显著的"帮扶弱者"特征,低行政等级城市群和经济欠发达区域城市群均表现出规模效应占优的态势,按照"量变引起质变"的逻辑解决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错配问题;(3)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求错位较为严重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卫生投入仍处于"边际效应递增"阶段,但也不应忽视积极财政政策"天花板"的存在性;(4)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不能够迅速改善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但及时增强地方财政卫生投入力度能够有效缩短反应时滞.  相似文献   

16.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围绕“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促进效果显著;机制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两条路径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基于此,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更好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余泳泽  李启航 《财贸经济》2019,40(1):128-143
本文主要关注城市房价对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个体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重点分析城市房价上涨对工业企业的"筛选效应"与"倒逼效应"。利用230个地级市数据和微观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分别检验了房价对城市整体以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这种抑制效应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挤占效应"和"资源错配效应"。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工业企业的"筛选效应",使房价快速增长城市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一般会较高。如果对留存企业的"倒逼效应"难以抵消房价上涨带来的效率损失时,房价快速上涨累积形成的高房价与工业企业生产率之间会存在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服务业企业的"锁定效应"与生产率的"侵蚀效应",使房价快速上涨及高房价城市中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但城市整体生产率水平较低。稳健性分析也支持了以上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创新水平、经济集聚水平、银行业竞争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等路径实现。进一步研究显示: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越大,而失信环境则会阻碍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正向影响;对于大城市或东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全面深入了解数字经济的作用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对外贸易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贵州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7个经济发展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2个主成分,计算出两个主成分的得分值,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的城市经济发展得分进行综合排序。得出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贵州省的领先地位,遵义、六盘水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铜仁市等6个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张文静 《现代商业》2022,(13):115-119
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全样本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长;分行业看,数字经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平均工资的提升作用最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分地区看,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提升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