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先基于拓展的Chaney(2016)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出口边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随后采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并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表征的资本市场开放,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扩展边际(出口倾向)和集约边际(出口规模);资本市场开放通过获取更多的外源流动性以减少融资约束,降低了上市公司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门槛,进而促进其出口边际;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促进出口效应在国有上市公司和资本密集型上市公司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银行在精准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沪深港通”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和上市银行经营状况,基于2007-2022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内在影响机理。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银行流动性创造;调节效应表明:银行景气度的提高加大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市场势力较强、东部地区的银行流动性创造对资本市场开放的正向反应更为敏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沪深港通的准自然实验,选择2012—2019年沪深两市公司数据,建立固定效应的PSM-DID模型,探究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对企业创新研发向市场价值转化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政策实施促进了企业创新研发向企业价值的转化,提高创新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该效应在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或信息环境较好的公司更为显著,验证了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对微观经济实体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发挥资本市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基于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上市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从影响机制来看,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融资效应、收入效应以及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效应三个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重要作用。拓展性分析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信息透明度较高企业和内部监管较强的企业中,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更为强烈。而且,资本市场开放主要提升了职工劳动收入份额,对高管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并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理清资本市场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也为我国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如何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已然成为政府、实务界和学术界热议的焦点。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文章以2012—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其次,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作用,在取得银行借款较多、企业所得税税负较低、土地使用成本较低的公司中更显著,而对于行业信息环境的调节效果不敏感。证明资本市场开放是通过缓解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来提高产能利用率从而化解产能过剩。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标的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进而化解过剩产能。文章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缓解政府干预带来的中国式产能过剩,在丰富了"治理产能过剩"相关领域研究的同时,也为"金融服务于实体"这一政策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以及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采用双重差分法,从公司现金持有和财务弹性积累的视角,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降低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增加对经营净现金流量的敏感性,减弱了上市公司财务弹性积累与投资支出之间的负向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提升了上市公司积累财务弹性的市场价值;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沪深港通的实施降低了公司投资的同群效应对财务弹性的依赖,并且减弱了公司增持现金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沪港通"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对我国内地A股市场运行产生影响。本文构建GARCH模型,采集上证180指数及股票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沪港通"对内地A股运行态势影响方向及力度不同并存在偏向的杠杆效应,"沪港通""助跌"比"助涨"明显,对"利空"的反应比对"利好"的反应灵敏,影响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优化完善"三通互动"机制,可促进内地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股权质押给股票市场带来较大风险,那么限制股权质押比例能否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呢?本文基于"质押新规"这一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从股票收益率、波动率、停牌交易日占比和非流动性四个方面研究股权质押比例限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从公司治理和股东持股角度进行了机制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质押比例限制对低质押比例企业造成的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短期看,设定质押比例上限对个股的收益率和流动性存在负向冲击,对个股的波动率存在正向冲击,股权质押比例限制总体上降低了股票市场稳定性。"质押新规"对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的企业的个股收益率产生了负向冲击,对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小的企业的个股非流动性存在正向冲击;尽管"质押新规"针对的是高质押比例企业,但对低质押比例企业也产生了冲击。"质押新规"的负向冲击主要通过盈余管理和股东持股比例变动向市场传递。因此,应对股权质押风险,需要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等经营状况和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动,并防范溢出效应造成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激进避税行为通过积累大量负面信息而增加股价暴跌风险.本文采用2004-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激进避税行为对股价暴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避税显著增加了股价暴跌风险."金税三期"工程的双重差分检验、PSM检验、工具变量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了这一影响的因果效应.企业避税对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依赖外部监管强度,在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被"四大"审计、机构持股比例较高和法治环境较好的企业中,企业的负面信息难以囤积,避税增加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效应被弱化.另外,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避税对股价暴跌的影响在国有企业、透明度低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了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在透明度低和外部市场化程度低的企业中,避税行为也伴随较高的信息不对称,负面信息的不断囤积导致股价暴跌风险加剧.因此,强化企业外部监管和税收征管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并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firm‐specific stock market liberalization events on the capital structure and debt maturity decisions of firms from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We differentiate between firms based on their ownership structures at the time of liberalization and analyze their post‐liberalization behavior regarding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single–class‐share firms (typically with stronge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etter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their dual–class‐share counterparts. Liberalization results in lower debt reliance for the former group while the latter lengthen the maturity of their debt portfolios. Jel Classification: F30; G15; G32.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动态资产定价模型(conditional CAPM),避免了无风险收益率及市场风险回报率在期间可能变动的问题;研究结果并未发现盈余公告期间市场风险回报率的显著增长,却发现决定系数R2变小,这一点验证了公司公告发布日附近的期望收益更多的是由公司个别因素、而不是市场因素来决定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异常回报率和公司规模之间的相对较弱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国际避税与我国反避税法规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辉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4):119-121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各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很难在内容和标准上达到完全一致,从而使跨国纳税人在纳税方面有机可乘。跨国纳税人主要利用转让定价、国际避税地、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资本弱化以及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国际避税。我国应遵循有理有节、国民待遇、事先约定、合理定价及利得和符合国际惯例等反避税原则,借鉴国外反避税法规的立法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我国反避税法规的总则、罚则以及有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等.不断完善我国的反避税法规。 相似文献
18.
Cheng C. S. Agnes Kim Jaehyeon Rhee Mooweon Zhou Ji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22,180(2):625-650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Studies suggest that when a language requires grammatical marking of future events, speakers prefer immediate payoffs and engage in less future-oriented behavior. I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