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放松卖空管制能否抑制经理人私利问题,本文借助我国融资融券制度逐步推行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机会,采取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卖空压力对公司经理人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压力显著抑制了经理人的私有收益,在进行了多项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卖空压力对经理人私有收益的抑制作用在信息透明度高、经理人权力较大、行业竞争激烈的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卖空压力缓解了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2006—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卖空管制放松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不可卖空的公司,可卖空公司在被列入融资融券标的后管理层业绩预告积极性、准确性与精确性提高,业绩预告文本的复杂性下降,说明放松卖空管制显著提升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分业绩预告类型后发现:相比于强制性披露,卖空交易对自愿性业绩预告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强;相比于好消息业绩预告,卖空交易对坏消息业绩预告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卖空交易通过引入交易竞争、强化外部监督、放大披露声誉优势、促进股价反馈,提升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这一特殊的自然实验,以2006~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放松卖空管制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卖空机制通过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效率;相对于治理质量较高的公司,卖空机制对治理质量较低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研究对进一步深化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改革,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佟爱琴  马惠娴 《财贸经济》2019,40(6):85-100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的分步扩容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卖空的事前威慑对高管隐性腐败的治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不同公司治理环境下卖空机制作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卖空的事前威慑能够有效抑制高管隐性腐败行为,显著降低在职消费水平,尤其是超额在职消费,并且卖空机制对高管隐性腐败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地,通过剖析卖空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发现卖空机制加强了外部投资者和股东的监督作用,并促使公司提高了高管权益薪酬比重,使得高管与股东共担卖空导致的股价下跌风险,从而有效约束了高管的隐性腐败。此外,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依赖于成熟的市场化环境,即只有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卖空机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理作用。而卖空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之间具有“替代效应”,当公司内部治理失灵时,卖空机制能够代替内部治理来规制高管的隐性腐败。本文不仅拓宽了卖空机制治理效应的有关研究,为我国放松卖空管制提供了微观的经验证据,而且为治理高管腐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考察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这种治理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退出威胁可信度高、管理层持股、控股股东财富集中度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通过缓解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以及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显示,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长期金融资产持有;相比于自然人和短期投机型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外资及长期战略型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基于外生政策冲击的拓展性检验显示,上市公司减持管制政策削弱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而放松卖空管制政策则会强化这种效应。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作用具有正向价值效应,即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贝贝 《财贸研究》2021,32(6):80-97
基于2006-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卖空对公司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卖空机制显著提高了公司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且这种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样本中更为明显;其次,在使用融券卖空量来衡量卖空势力,以及使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安慰剂检验和双重差分法缓解了内生性之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通过考虑转融券试点的影响、更换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衡量指标以及改变样本区间等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以上的结论保持不变;最后,分析了卖空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影响的潜在机制,发现卖空可以通过提高股价信息含量来提升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卖空能够有效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的行为,这也证明了卖空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顾琪  陆蓉 《财贸经济》2016,(5):60-75
金融市场可以识别并卖空有问题的公司,这种卖空能够改善公司治理.本文通过卖空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揭示了这种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劣汰”机制.研究发现,卖空者能够甄别盈余管理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公司”,并对其进行较为活跃的卖空交易;卖空机制的出现,使得融资融券标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对于卖空交易相对活跃的标的公司,卖空机制对盈余管理的约束效应更为明显;卖空机制对于盈余管理较多的公司有着更为强烈的约束效应.本文揭示了金融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一种路径,为金融市场制度安排和企业公司治理改善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财贸研究》2020,(2):68-79
如何改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考察2010年开始施行的融资融券制度对标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卖空约束放松后,标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明显改善,并且卖空机制的这一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卖空威胁更为可信、大股东因卖空可能遭受的损失更大、内部人控制问题更加严重的情形下。进一步研究显示,卖空约束放松后,公司经营管理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说明内部控制质量的确得到了改善;并且,管理层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举措最终确实会缓解卖空威胁形成的股价下行压力。研究对于评估和改进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融资融券制度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佳宁  高闯 《财贸研究》2021,32(4):98-110
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对商誉泡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加能够有效减少并购时超额商誉的确认以及并购后商誉减值的发生;内部控制水平在实际控制人所有权与商誉泡沫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可以通过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而降低超额商誉和商誉减值.拓展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的公司,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对超额商誉和商誉减值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0.
《财贸研究》2020,(3):81-96
从卖空机制带来的治理效应和股票市场的反馈效应出发,探讨卖空机制引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以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制度推行所带来的准自然实验为研究窗口,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与不允许卖空的企业相比,在卖空机制引入后,允许卖空的企业其公司价值显著提升;卖空机制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能够起到外部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对于内部治理较差的企业而言,卖空机制引入后公司价值的提升程度更大;卖空机制还可以通过市场反馈效应路径,提高投资-股价之间的敏感性,从而优化企业投资决策,提升公司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允许卖空的企业其公司价值之所以会提高主要是因为经营业绩得到了提升,然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实际卖空量较小,公司价值的提升程度在融资融券政策实施之初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重塑经济增长的投资动能。本文以2004年中央投资审批体制改革为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考察了投资管制调整的投资效应。研究发现,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导致投资管制程度放松,促进了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投资扩张。投资管制程度放松的投资效应在规模相对小和获得政府补贴相对少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而且在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地方政府效率相对低的地区更为明显,表明管制程度放松压缩了地方政府及官员干预和控制企业投资的空间。本文研究还发现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具有投资效率提升的效果。本文验证了放松管制所具有的积极的经济效应,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上海证券市场上的数据来实证研究引入卖空交易机制对市场波动性、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卖空机制推出后,市场波动性与流动性均有所增大.但卖空交易额与市场波动性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实市场波动性的增强并非是由卖空交易引发的.  相似文献   

13.
邓英  周琳 《商业会计》2024,(4):9-16
高商誉不仅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还会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使用Cite Space文献计量软件,采用作者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突现词和时间线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商誉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判断商誉研究的热点分布与前沿趋势。结果表明:国内更关注资本市场上热门的对赌协议、反向并购、借壳上市等事项,国外则更为关注与后续计量相关的商誉价值相关性和及时性的问题以及自由裁量权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国内外研究基于对后续计量新模式的探索引申出对商誉价值相关性和减值及时性、附注中商誉信息披露问题以及商誉数据预测能力的探讨,对于商誉泡沫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据此,提出未来我国对商誉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1)商誉后续计量新模式的探索;(2)进一步开展抑制商誉泡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责任投资的迅速发展,企业ESG表现被普遍认为可以带来超额投资回报,但可能知情卖空者的行为并不一致。基于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企业ESG表现对卖空者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显著增加了卖空者交易,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股价高估和代理成本在企业ESG表现影响卖空者交易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企业ESG表现会带来错误定价,更多体现为管理层的自利工具。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媒体报道较多、管理层权力较大时,企业ESG表现对卖空者交易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市赢率过高、泡沫过大、投机性过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卖空机制。从卖空机制缺失造成的股市缺陷入手,分析引入卖空机制对各市场主体和证券市场自身的巨大意义,并针对其可能导致的风险。提出我国建立卖空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铁瑛  刘啟仁 《财贸经济》2021,42(11):116-130
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力细分技能信息,并匹配银监会网站所提供的银行分支机构数据,考察了银行管制放松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微观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银行管制放松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升级,这一结果在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下保持稳健。与此同时,银行管制放松还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显著地提升了企业支付技能溢价的能力、研发投入、资本品投入与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升级保持了逻辑上的一致。拓展性研究还发现,银行管制放松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技能劳动力就业,但阻碍了非技能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技能劳动力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从而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本均在更大程度上受益于地方银行发展所引致的融资约束缓解。进一步研究表明,本文的基准结论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对于融资手段更多样化的上市企业同样是成立的。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深化银行业改革,推动银行管制放松不仅使人力资本投资事半功倍,而且是应对人口结构转型、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财贸研究》2020,(6):48-58
利用银监会网站所提供的城市层面银行机构数据,探讨了银行业结构性改革中的银行管制放松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放松管制会提高企业的出口概率及出口额,且这种作用在金融脆弱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进一步拓展研究表明,银行业放松管制对高生产率企业、小规模企业、东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更强。银行业放松管制提高了银行的金融配置效率,推动了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出口发展。  相似文献   

18.
“潮涌式”的市场进入容易导致过剩产能,是否也会加高行业的杠杆率水平呢?在我国,以进入管制为特征的产业政策是政府调控市场进入的主要工具,该管制政策又会对行业的杠杆率产生如何的影响呢?为此,本文基于市场进入这一视角,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政府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对上游行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放松市场管制会拉动上游行业的杠杆率水平,而且,政府前期的管制程度越高,放松管制时上游行业的杠杆率水平上升的幅度就相对越高.对政府而言,若不放松管制,社会福利就会受损;若放松管制,就必然面临高杠杆问题.面对这一两难选择,政府在放松管制时需要把握好时机,降低决策成本.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利用2012—2016年深交所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探究了卖空机制的实施对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效应,以及企业信息透明度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卖空机制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产出;(2)卖空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3)卖空机制通过信息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企业信息透明度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公用事业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地方政府在放松市场进入管制的过程中,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承诺等来吸引企业进入,是一种诱致性进入.这种诱致性进入使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竞争,无法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有效供给的目的,必须通过改革管制体制和机制,革新管制方式等方法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