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至今的60多年,是分工取得较快发展的时期.尤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产业分工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笔者在研究这些新型分工现象时,结合以往分工领域的研究,将分工划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将当前出现的分工形式界定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阐述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来源、类型及特征,认为在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条件下,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关联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是分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笔者对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磊 《经济经纬》2014,(2):63-67
笔者借鉴Hummel(2001)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行业净附加值比重,并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制造业总体及14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都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在考察年份中却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升级,但却导致了细分行业净附加值比重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作用不明显,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视角,在强调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叠加的基础上,认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劳动空间分工不足紧密相关,而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组织和政府三种社会协调机制的缺陷.文章最后指出了优化中国城市区域治理,推进其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汪大正 《经济导刊》2011,(12):74-75
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长三角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生态环境等压力逐渐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迫在眉睫。皖江城市带具有毗邻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体系健全,与长三角地区产业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7.
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入手,本文通过揭示产业集聚降低区域企业交易费用,指出发生在产业关联企业间而不是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动力。大量的产业关联企业在区域内聚集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而且能够降低外生交易费用,使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深化沿着大量地理接近的企业间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企业内进行,从而为产业集群发展给出了一个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含义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何俊峰 《经济师》2008,(4):35-36
文章从分工理论的历史发展入手,分别论述了各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对其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在回顾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原理.在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路径;利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思想。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内的各种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对内蒙古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反映行业比较优势、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9项指标。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8.0对内蒙古28个典型行业的各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给出28个行业排名,并根据行业的综合得分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扩展到了产品价值链上生产环节的梯度转移,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促进了我国相应产业的兴起和成长,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但是,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其对我国产品价值链的"锁定"效应日益显现,使我国若干产业出现了被锁定在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层次的趋势。文章的分析还表明,这种"锁定"效应主要表现在我国产品价值链的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正进入城市群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带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和经济带的辐射与连接推动区域资源与要素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以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修正空间引力模型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产业联动网络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网络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和集聚趋势;产业联动网络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效应显著为正,产业联动网络有利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产业联动网络通过改变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配置不平衡和促进区际技术溢出来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内生性的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内生性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网络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规律。模型的结论认为,国家(产业)间的制度效率与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循环效应,而这种循环效应能够决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配置,决定各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尤其是,一国技术(经济)系统的制度效率的进步将会增加市场交易的需求,进而扩展产业分工的网络规模;而这又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产业网络的范围,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4.
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全勇 《经济前沿》2004,(10):39-41
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区域边界,促进区域一体经的深入发展,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劳动分工逐渐演进到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层次,区域劳动空间分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内容。长三角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但在行政区经济的引导下依然存在着商务成本竞争之类的违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该文从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入手,论述了区域劳动空间分工的一般规律,从长三角区域分工发展的阶段判读出长三角各区域未来劳动空间分工的一般定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将房地产价格引入中心-外围模型(即C-P模型),提出区域房价差异将降低制造业集聚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同时基于长三角2007-2018年27个主要城市的相关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与中介效应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相对房价的上升,将减少当地劳动力的流入而增加流出,从而抑制当地制造业集聚.另一方面,区域房价差异的扩大将提高制造业厂商的生产成本,缩减生产者的利润空间,促使制造企业向成本较低的经济边缘地带转移,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腾出空间,促进当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二者的"合力",其发展趋势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一致,与区域房价差异呈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产业集聚存在直接影响.最后,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一个理论和实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的关系.传统理论预期优惠贸易协定的成立将根据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区位和专业化模式,融合了新贸易理论和传统区位理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认为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区位.实证分析研究得最多的是欧盟,对南南型合作组织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采用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法差别很大以及国家经济千差万别.实证分析的结论有些与理论预期一致,也有与理论大相径庭,甚至矛盾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分工是现代国民经济十分突出的特征,合理的区域分工会给各区域带来利益增进,促进区域一体化。文章在对比较利益论分析研究基础上,指出并非任何区域均能从区域分工中获益,针对因此而起的区域保护行为,探讨了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合理性,为优化我国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