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路 《企业天地》2003,(5):26-27
在中国市场上,“日本货”曾风光过。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家电市场曾经是“日本制造”的天下。当时,满街的轿车都是“皇冠”“尼桑”“公爵”“蓝鸟”。“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广告词之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70到 80年代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界震惊。日本国内经济欣欣向荣 ,更将经济触角伸向了欧美市场。日本企业为何有如此好的经营业绩 ?1 981年理查德·帕斯卡和安东尼·阿索斯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分析了日本经济赶上并超过美国的原因。一、日本企业“内和外争”思想的产生人们将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总结为“内和外争” ,笔者认为“内和外争”并非儒家的“和”与西方的“争”的简单叠加 ,而是有了自己的创新。首先是“内和”的思想的渗透。日本企业不仅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和为贵”气氛 ,强调团队精神 ,还在管理系统与外部…  相似文献   

3.
企业能力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再造企业“声势不小。有报道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75—80%的大公司已经开始再造。美国公司花在再造上的钱超过70亿美元。有人说。美国企业再造是导致90年代美国企业超过日本企业的重要原因。声势浩大的再造运动对中国企业有不小的影响。在四年前,海尔也选择了“再造”,至今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在雾里行走”。并说:“再造尚未成功。海尔正在努力。”  相似文献   

4.
日本:不用家底去冒险日本是世界上股票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以及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痛楚之后,多数日本股民都能够理性地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5.
土化”与“国际化”运动是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共同的特征,这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是对社会科学“西方化”的一种反叛,同时又承认“西方化”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早在80年代,我国会计界就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会计理论体系,但从90年代开始,中国会计学本土化研究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动摇,甚至有人公开否定中国特色会计学理论,认为中国会计学应该全面国际化或西方化。笔者认为中国会计学本土化研究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应该向纵深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会计学本土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目标、策略、…  相似文献   

6.
战后至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不断加强,西方国有企业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它在主要西方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 但7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80~9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经济面临“滞胀”困境以及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方国有企业除少数盈利外,大多数都出现了严重亏  相似文献   

7.
2000年初,韩国《中央日报》进行的一项舆论调查表明,韩国国民认为从经济方面韩国最应优先投资的国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而2002年的同一调查中表明,最应优先投资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才是美国、日本,"韩国经济的未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整个社会的广泛共识。仅一年时间内变化如此迅速,追溯韩国投资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佚名 《财务与会计》2009,(11):72-73
日本:不用家底去冒险 日本是世界上股票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以及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痛楚之后,多数霹本股民都能够理性地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9.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停滞不前,而中国经济一支独秀.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是促使跨国公司调整在华投资策略的最根本的因素,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飞速发展,托福勒提出了第三次浪潮。随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学界和未来学界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OECD1996年度科技发展报告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后,于1997年末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种热潮。世界银行也钟情于知识经济,甚至要将世界银行变成“知识银行”。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界瞩目,被称之为20世纪的“经济奇迹”。人们在探索日本经济成功的奥妙时,都认为其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是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应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名的变化。一日本传统经营管理方式一是两大基本理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注重长远效益的经营厂是两大制度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这一经营管理方式形成于日本战后初期的经济复兴时期,对于日本经济60年代的高速增长,刀年代的石油危机后的调整,80年代的稳步攀升,都发挥了巨大而有效的作用。但8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管理浪潮已席卷中国,其中“卓越绩效模式”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完美结合,也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有效遏制日本企业的进攻,重回世界经济霸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中国企业追赶世界潮流成果令 人瞩目。面对已经到来的21世纪,如何把握世界经济 的走向,赶超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中国企业的生存 发展至关重要。 一、近期世界经济增长的几个特点 1.未来1 0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将比90年代更好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世界经济的平 均增长率为3.5%~4%,高于90年代的3.15%和80年代 的3.4%。其中世界银行预测,2001~2007年发达国家 GDP年均增长率为2.6%;美国预算预计,未来10年美 国经济增幅为2.6%-3%(90年代为3.5%);经合组织预 测欧盟2002~2006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6%(90年代 为2%),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日本政府估计,未 来10的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也是2%(90年代为1.5%)。  相似文献   

14.
徐梅 《中国审计》2003,(20):87-88
战后,日本一直被称为亚洲地区“雁阵模式”的领头雁,在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然而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衰退:银行坏账严重、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失业率不断上升、国民自信心下降。当各种解决措施未能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时,有人甚至视日本经济为世界经济中最大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出色表现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中国制造”在日本的不断增多,不大习惯竞争的日本人在大量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面前感到惊恐不安,“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也开始在日本蔓延,甚至有人将日本的通货紧缩和…  相似文献   

15.
<正>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据统计,1990—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为1.75%,同期七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与日本增长率不相上下的有法国(18.8%)、英国(1.9%)、意大利(1.56%)。大家公认的经济增长“优等生”德国同期增长率也只有2.25%,仅比日本高0.5%,但是,与20世纪80年代前相比,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确实下降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经济发展机制的研究和对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率差别变化趋势的分析均表明,人力资本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贝克尔也在他的《人力资本》一书中,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论证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过程,给经济带来很大冲击。这个过程对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东京市中心的房地产行情是从1983年开始上涨,当时主要是对写字楼的需求非常强劲。因此,房地产的价格也迅速地上涨,很快就蔓延到了其他的城市。从198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泡沫的势头,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上对中国的四次争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了西方大国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  相似文献   

19.
看了贵刊2003年11月的特别策划《台商的激情与长三角的梦想》,心里有很多感慨。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是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后来居上,俨然成了中国经济的领袖。  相似文献   

20.
对EVA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EVA的概念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的英文缩写,比较简单的定义是指在扣除资本成本之后剩下的利润,也就是被经济学家长期称为“剩余收入”或者“经济利润”的一种概念。从算术角度说,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EVA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或者说,是表示将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从20世纪90年代起,EVA就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学界和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且EVA已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