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斌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237-238
对于西方现代性生成的根源和动力机制,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理性是西方现代性生成的根源,以黑格尔等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权力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现代社会,以福柯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资本逻辑主导西方现代性的生成,带来这一科学认识的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将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明确区分开来,并对后者予以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这一资本主义分工“典型形式”的剖析,可以看到:分工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劳动重负的减除和人的自由解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畸形化,使之沦为“资本的附属物”,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分工所呈现的这种“悖论性”特征,折射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其根源在于作为权力关系的资本本身及其内在逻辑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所谓的“消灭分工”,实际上就是消灭凌驾于分工之上的资本和资本逻辑,而不是消灭分工本身,而资本逻辑的扬弃之路也是困扰人们的现代性问题的扬弃之路.  相似文献   

3.
流动现代性是后现代性预言家鲍曼对当代社会特征的学术概括。从流动现代性出发,鲍曼不仅具体分析了固态现代性与流动现代性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不同关系,而且分析了当代社会劳动与资本地位的显性差异——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的不确定性,并认为全球化的一切后果皆由"流动性"引起。鲍曼的这种做法恰好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立场在后现代批判中展开,他自觉地将自己的劳动关系批判与马克思劳动关系批判联系起来,并延续了马克思劳动关系批判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是西方现代性理想破灭之后,兴起的一种反理性诉求,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对中国现代化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因为它重新阐释了人的主体性;使理性更加开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晓斐 《开放时代》2010,(4):101-114
本文以河南省路村为个案,以路村文化大院和关帝庙建设为切入点,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代表国家力量及现代性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间传统在一个具体农村场域中的不同表述、不同实践及其相互交织的过程。在政府话语中,文化大院代表着先进、理性、科学,“庙”意味着愚昧、落后、迷信,文章指出,表面上是二元对立的“院”和“庙”,在路村村民的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截然分开对立,而是呈现出混合交织的形态。文章对在当下社会中如何重新认识现代性与发展话语,如何重拾民间传统的价值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李秀娜 《生产力研究》2006,(3):103-104,131
哈贝马斯分析了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现代性病症的表现和根源,指出产生现代性病症的理性概念误区,进而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和相应的实现交往理性的法律对策,以期解决现代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存在的种种负面问题。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进行的深刻批判和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情感民主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情感民主的基础是现代性,情感民主的实现方式为交往理性,情感民主的形式为纯粹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析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展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两个层面的重要性,试图从中借鉴某些合理因素;提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建议,希望最大程度地推进中国的现代性建构。  相似文献   

9.
杨时革 《当代经济》2016,(30):121-123
马克思的学说尤其是他的唯物史观对中国人民的生命实践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文章从马克思说起.指出了《资本论》对资本逻辑的深刻洞察,揭示了按经济学理性展开的资本主义,不是—个“right(权利)”的领域而是一个“power(权力)”的领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理性”安排出来的运动.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实践带来的.资本逻辑畅通无阻、高效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 “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扎根于中国人民感性生命实践的富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以不可阻挡之势向边缘民族地区拓殖的同时,地方也不断作出响应,二者的互动塑造和影响着地方社会的深刻变迁。文章以西藏芒康县盐井地区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现代性向边缘民族地区拓殖的路径、地方响应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现代性通过以机械化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硬现代性"和以旅游发展为代表的"软现代性"两条路径向边缘少数民族社区拓殖。②民族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只是被动卷入,而是根据其现实需求、价值观念及地方知识的内在合理性等采取接受、调适、创造与抵制等多种应对策略。③现代性与地方的多元互动引发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重塑,地方社会中人地关系的疏离、回归与转变,以及社会关系与交往逻辑的打破与重构。文章关注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发展实践的具体影响,是对现代性理论的综合性微观实证探索,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性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以及旅游社会影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构成了资本的循环过程,其中,资本的流通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的交易过程。西方经济学中的交易模式是阿罗—德布鲁的“均衡拍卖”,“均衡拍卖”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和一般均衡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然而,“均衡拍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中的拍卖是瓦尔拉斯的“竞价拍卖”。但“竞价拍卖”又因其稀缺性之特点,一般只适用于纯交易经济,从而并不进入马克思的资本循环过程。马克思资本循环下的市场交易可以用“明码标价”来进行描述。“明码标价”不仅意味着厂商定价,更意味着厂商是按“明码标价”下所获得的市场的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如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并组织生产活动等。在“明码标价”下,单个资本的循环以“卖”为起点,并且以所实现的“卖”为核心而开展其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在“明码标价”下,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和循环也将面临“需求的源头之问”。所有这一切均意味着市场经济是需求决定型经济,而只买不卖的投资者则是需求的源头。总之,“明码标价”交易模式为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进行了有效的理论省察,并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本质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同时,它还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一个过程范畴、一种阶级属性和一种价值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由资本范畴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由资本逻辑管控着的社会,“是”与“应该”的矛盾贯穿这一社会始终.由于资本宰制所体现的逻辑落差,资本批判的张力得以凸显,资本拜物教得以“祛魅”,资本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理性,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目的理性只是交往行为的一个纬度,翻译目的论在提升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将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异化”为主客关系的工具目的行为。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翻译目的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魏建中  陈亮 《经济论坛》2004,(22):12-13
1.关于“资本”概念。对“资本”概念做最深刻和最具洞察力解释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认为,资本就是能为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或者说是能使“价值”增值的“价值”。其公式为:G—W—G’,即,G’=G △G。其中,G为资本,△G为由G所产生的剩余。依据这一资本公式,“资本”概念应具有四个内在的性质。其一资本是投资的结果。其二为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利,也就是为了马克思资  相似文献   

15.
叶隽 《开放时代》2012,(5):151-158
中国现代性的内涵是什么?借助德国文化资源,单世联《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一书提出中国现代性的重要特征是“反西方现代性”,在这一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该书梳理了中国现代性与德国文化的思想源流和逻辑关联,探索分析中国现代性的价值关怀、意义结构及其方法依据.本文既对该书的上述努力给予肯定和赞赏,亦提醒其不足;同时认为,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本质上仍受制于西方现代性自身的困局,当前中国思想界不仅要积极合理地应对西方现代性的强势逼迫,也要客观面对东、西方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关系,致力于传统主体性的寻回和东方现代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管理学发展模式的现代性、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珉 《经济管理》2006,(4):4-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历史发展必然性、知识的客观真理性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思想观念都遇到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理性的和“科学的”认知方式、知识创新模式和管理学的演进发展模式需要改变。本文从管理学的现代性、超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个方面讨论了管理学的发展模式问题。管理学发展方向的多元发展模式对于管理学发展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消费方式与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关系为基本研究取向 ,通过对湖北省几所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消费方式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计划、理性购物、注重发展资料消费体现了当前大学生消费方式具有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的内涵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也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不可能有“人力资本”理论,用“西方人力资本”的逻辑来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经济论述是不适当的。与西方经济学把“人力”依附于资本逻辑上不同,马克思是把“人力”作为批判“资拳”(物质资拳)的对立物而高举人权大旗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物)为本”是马克思人力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主体地位的论述是马克思人力思想最为重要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力理论的目的论;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设想是马克思人力产权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胡悦晗 《开放时代》2009,(10):154-158
马杰伟通过对身体、视觉与国族想像的考察,提炼出“压缩现代性”这一略显暧昧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珠三角结合了前现代农业精神、工业生产模式、大都会消费模式和后现代的混杂展示。这种“压缩现代性”,意指城乡综合的轨迹和灵敏性是如此地被压缩了,由此在南中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问题不仅是社会管理制度的问题,更是人的现代性获得的问题,人的现代性的核心是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思想意识。这种现代性不仅需要农民工作为现代社会主体而具有,而且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制度在完善过程中给予体现,双方共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