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广告大观》2007,(5S):45-45
不久前,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题为“China:Trouble in Ad Land”的文章,体现了世界对中国广告行业的关注。文章以典型的美国视角探讨了中国广告行业存在的问题,同时表示了对中国广告业未来的乐观态度。本刊第5期专题“谁该站在金字塔顶”探讨了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目前的困境,并指出外资广告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这一现象应该得到业内的重视。《商业周刊》的这篇文章同样指出外资广告的本土化日益成功,可以作为“谁该站在金字塔顶”这一专题的一个注脚。[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广告导报》2005,(5):118-140
从1979年新中国广告业的全面恢复,到2003年底中国广告业经营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中国广告业引来全世界的侧目。作为一家专业的广告杂志,本刊不仅要和大家一起为之激情勃发。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告诉每一位读者1000亿元背后的故事。从2004年第10期开始,我们推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系列百人(家)”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讲述那些为中国广告业走向繁荣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公司。本期推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广告公司经理人”。  相似文献   

3.
《广告大观》2007,(10S):43-45
2005年中国广告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广告可以成立独资广告公司,此举对中外合资型广告公司意味着什么?本刊以上海市广告公司为例,希望描摹出合资广告公司的发展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广告成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广告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小广告公司也希望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但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中小广告公司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压力很大,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而整合营销是一种现代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合理化的应用,能够提高中小广告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对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小广告公司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策略,以进一步促进中小广告公司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告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人才的储备。作为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基地,高校广告教育一直是备受业界关注的领域。从第9期开始,本刊推出“中国广告院校行”专题,以展现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这一期,我们介绍的是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  相似文献   

6.
陈一栴 《广告大观》2005,(6):150-156
2005年4月23日—24日,北京智捷天成公关咨询公司、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联合主办的“中国方法论坛&;#183;管理,有法无天”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BBDO广告公司亚太区董事长苏雄、江苏大贺国际广告集团董事长贺超兵、上海广告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宇时、中国精信整合传播集团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陈一栴、阳狮&;#183;中国首席执行创意总监兼副总裁王永辉、梅高(中国)公司董事长高峻、广东平成广告公司总经理吴晓波、卓越形象品牌传播机构CEO兼品牌创意总监贾丽军、广州市中合玖鼎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鼎健、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德成、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翔、合力阳光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兼执行创意总监沈虹,12位广告界领军人物,就“广告公司管理”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论战。最实战的经验和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完美结合,揭开了广告公司发展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三大成功秘笈。本刊特精选其中精彩观点编辑成文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7.
杨猛 《广告大观》2007,(8S):55-56
在2007年中国广告趋势论坛上,麦肯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德湘先生高兴地说,麦肯所提出的“需求价值链”的观点已经得到广告业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品牌与广告公司开始以创造需求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实际上,麦肯在进入中国之后,成为发展势头最往的外资广告公司之一,充分地融入了中国市场。本刊对彭德湘先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求解读麦肯在中国的发展奥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广告大观》2000,(1):23-23
随着中国“入世”节奏的加快,位于信息产业前沿的中国户外广告业亦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何在国内进一步开放之际把握好中国广告市场的命脉,借鉴、引进、吸收国际最新广告技术与资讯信息,增强与国外广告公司相抗衡的实力,是去岁末在北京举办的“大贺之友——户外广告发展研讨会”上,令诸位与会广告公司老总、广告业专家们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缘起于对“广告公司自身形象塑造与传播”话题的关注,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公司自身广告传播”切入,将1981—2007年刊登在《中国广告》、《国际广告》、《现代广告》的2266条广告公司自身广告作为样本对象,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和研究。随着分析视角的逐一展开,发现广告公司的自身广告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27年来在中国的本土或者外资广告公司的众生百态。  相似文献   

10.
《广告导报》2006,(3):38-38
从业时间:12 年度感言:作为首批“中国一级广告企业”的大众广告公司,2005年又连续第三次荣膺“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并上榜了“中国最具成长性本土广告公司”100强:2005年公司取得了营业收入增长54%。今后,我仍将坚持以“资源做强,专业做精,品牌做优”的服务精神,不断为“大众”的广告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广告大观》2007,(10S):38-39
中国本土广告以庞大数量繁衍发展。其中传统广告、媒介依托型广告及户外广告成为本土广告的三大亮点。本刊选择三家代表型广告公司广东省广告公司、未来广告和大贺等户外广告,希望能找到中国本土广告的最佳发展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天澜 《广告导报》2006,(2):142-143
2005年年底,中国文物业开始全面面向国际资本敞开市场,未来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如何与国际资本, 国际广告公司相抗衡?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向何处去?去业内及媒体对这一话题的广泛关注中,中央电视台未来广告公司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作为CCTV面向市场全力打造的大型广告公司,2005年,未来广告公司年经营总额近20亿元,在高基数上持续保护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超额完成任务目标,保持了中国本土广告公司规模第一的地位。人们纷纷把打造中国本土广告“航母”的期待目光投到未来身上。  相似文献   

13.
时间跨入2005年,面对即将开放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中国广告业中,谁才是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广告公司?在迎来了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第26个年头的时候,我们经过1年多的城市广告业态的深入走访和各地广协、专家团的推荐、筛选,隆重推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强本土广告公司”和“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综合实力30强”。  相似文献   

14.
《广告大观》2008,(8):32-33
消费洞察是广告公司的基本功,但广告中反映出的消费洞察水平干差万别。究竟如何把握消费动态,中国广告公司的消费洞察受制于哪些因素,对此本刊采访了部分广告业内人士。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06年第10期发表《4A传统广告模式的衰落与中国广告的出路》一文,在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应读者的要求,《中国广告》杂志联合中国广告网(www.cnad.com)继续进行关于“4A传统广告模式的衰落与中国广告的出路”的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广告人士加入这一讨论。确实,从今年起,中国开始允许外资广告公司全资进驻,市场环境的巨变,中国特定的国情,都要求广告公司承担更多更新的功能,中国广告公司面临着模式与角色的重新选择,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中国广告业与中国广告公司如何实现突破?我们与广告界的每一个有识之士一样,急切地寻找着应该走的路。  相似文献   

16.
蒋海瑛  李伟 《广告大观》2008,(5):100-103
四月的专题,本刊关注了中国广告业创意不断贬值的话题。对于业界的这一忧虑,我们决定走进创意为主导的一线广告公司,去看看是否能找寻到渐失的广告灵魂。  相似文献   

17.
广告资讯     
《广告导报》2006,(1):14-15
耐克更换在华代理 刘翔成主要设计对象;中国向外资广告公司完全开放;上海阳狮举办“2005奥狮卡之夜”;奥福莱斯广告公司召开2005观点年会;阳光加信年底频传喜讯;中国广告界刮起韩流;雅虎3000万打造网络搜索广告片;浏阳河酒业拍摄“超级女声”贺岁广告片;2006年伊始,中国所有广告服务需明码标价。  相似文献   

18.
11月24日-25日,“中国国际广告服务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作为商务部主办的“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位来自国内外政府界、实业界、学术界的嘉宾,以“中国广告服务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进行探讨研究,来自广告主、广告媒体、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公司、大专院校广告专业的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9.
《广告导报》2006,(8):91-97
2006年对于中国的国际广告公司而言,或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政策对于外资广告公司全面放开,一些本土广告人士解读说,喊了那么多年“狼来了”,这回,狼真的来了。 2006年这就已经过去了一半,对于多数的广告公司——本土的以及国际的——一切也仍旧在有条不紊的前进着,没有并没有什么突兀的事情发生。对于外资广告公司而言似乎存在两条去路,选择独资或继续合资。然而事实上这个命题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即便是出于此前合资的状态下,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乃至理念。外资公司其实也一直在沿用自己独立的体系,所谓本土化,是策略所致,而绝非合资的结果。对于本土广告公司而言,路只有一条,努力,继续努力! 进入2006年我们可以看到,广告行业的争夺已经不是原先所谓本土广告公司与外资广告公司的争夺,阵线已经不再是由国别来划分的了。市场在走向细分,广告公司再日趋专业,实力和对于市场的准确洞察才是存在的砝码!国际公司本土化,本土公司国际化的战略阐明了:中国广告,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们已经从太多的。中国声音”中来了解过中国广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几位外国同行的眼中,来看看中国的广告。这一期的几位嘉宾也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杜孟先生曾获得法国最高荣誉——“法国荣誉勋章”,贺劲勋则是美国《AD Age》曾评选出的“全球广告人100强”之一……一共同点在于,他们都为了梦想来到中国。不一样的国籍,一样的中国路,我们听听他们将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杨宇时,上海广告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稍显严谨的头衔在这个五光十色、感性而叛逆的广告圈显得颇为另类,然而他的职位却是现代广告公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他加入广告业不到10年的时间中,带领中国广告业掀起了一场“管理”革命,他让先前大多处在混沌状态中的广告公司,开始意识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对于广告公司长久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