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颖 《天津经济》2007,(11):76-78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适用于上市公司。该项新准则包括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的“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由于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体系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有修订后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共计39项准则。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已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通过将新会计准则与原有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会计准则变化会对我国企业的会计计量、会计核算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恩耀 《辽宁经济》2007,(10):85-8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对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体系。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完成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就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发了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再次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趋同.  相似文献   

5.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历经3年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完成.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完成,会计政策选择将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到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如何正确地选择会计政策,在其选择过程中应该坚持哪些原则,这将会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一系列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这次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财政部做出的合理调整,是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同国际会计准趋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这些新准则中有多项是特别针对金融企业的,新准则会给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带来相当大的益处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棗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棗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相似文献   

8.
沈立强 《魅力中国》2010,(27):26-26
在2007年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和计量是新旧会计准则重要变化之一.在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准则涉及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个标志,在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楠 《辽宁经济》2007,(4):96-96
2001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有些内容有效地限制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但有些内容也扩大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毛腊梅 《特区经济》2007,219(4):84-85
随着2006年2月15日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颁布,我国在向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38项具体准则有些是新增加的,有些是对原有准则进行了修订,其中债务重组准则就是对原有准则的修订。  相似文献   

11.
徐莉薇 《中国经贸》2010,(22):268-269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期待已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ASBE),这些新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基本涵盖了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大部分内容。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也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除小部分事项根据中国情况予以特别处理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这部酝酿巳久的新会计准则将对本土企业的财务运作以及企业会计职业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2008年新准则的实施范围将扩大到国有企业,2009年进一步扩大新准则实施范围,目标是用3年左右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的,是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既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又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有继承也有发展、创新,本文就对新旧会计制度做些对比,为企业恰当运用新会计准则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人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时代,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所有中央企业也将在2008年底前全面执行新准则标准,随后将逐步推广到所有企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顺应了会计国际化趋势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从公允价值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便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效力.通过对比发现,我国会计准则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各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由于国内外学者已经具体介绍了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及其内容,并对国内外相关准则作了详细比较,但对我国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尤其是与新准则)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从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CAS22、CAS23、CAS24、CAS37与TAS33、TAS34、TAS36)的系统比较入手,包括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明了我国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差异,从而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理解,并对海峡两岸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新会计准则包括38项具体准则,其中新修订的准则16项,新制定的准则22项,涵盖了会计实务中目前已经发生或者能够预见到的经济业务事项.通过对38项具体准则进行逐项深度分析,进一步表明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有效实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企业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使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2007年1月1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这部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会计改革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会计准则不仅理念先进、体系完整,而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遵循新会计准则既能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也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更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如何学习、实施好新会计准则,是摆在我们每个会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新会计准则,笔者认为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没有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列为计量属性,但在有关准则中却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广泛的运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范围基本一致,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本文主要讨论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现实意义、应用的体现、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