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关系和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是我党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与制约监督机制方面,对纪检、监察、审计提出的新要求。纪检、监察、审计在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一般地讲,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党和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行政机关(如工商、税务、财政等等)的监督,司法检察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上级机关对下级…  相似文献   

3.
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应尽快“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2016,(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至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一内容体现了我国对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密切关注。司法透明指数基于已有的司法公开,发挥传统制度的优势与结合新形势下的情况,渐进性的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司法透明指数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老百姓反映的司法不公、“暗箱操作”等问题,通过对司法透明指数由浅及深的研究,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  相似文献   

5.
张誉戈  高洁 《商》2014,(48):180-180
近年来,宪法与司法体制改革的问题受到了很多广泛的关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要“依法治国”这个无疑是将法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国一直在极力改革,但是结果依旧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步履维艰的情况,根据党的四中全会报告指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思路进行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同样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更好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商》2015,(14)
在结束不久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第一次成为全会的主题,为司法公信力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依法治国为精神指向,从利益平衡入手,分析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树立的影响,通过分析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指引新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尊重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目前,由于法律本身的瑕疵,以及受法官自身、社会公众与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还比较大,而社会公众主要从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中感受公平、正义,这显然不能让人更加信服司法。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正处在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未来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需要强化法官队伍建设,提高人民法院办事效率;强化民众法律意识,实现法律与社会的和谐;做好媒体宣传,规范新闻舆论监督,努力让社会公众信服每一个司法案件。  相似文献   

9.
李瑶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21-222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0.
曾亚 《商》2013,(8):163-163
重大刑事案件因其媒体和公众关注力高而影响范围宽广,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的重点。重大刑事案件中存在民意凌驾司法、媒体不良引导和案件不公开等损害司法公信力的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民意的甄别,保持司法的独立和理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媒体形成互动;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庭审公开,将裁判文书上网发布,做到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相似文献   

11.
陈颖 《商》2013,(7Z):197-197
一个失信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和司法信用危机。与此对应,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当下法律理论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已有言论的基础上,以司法何以可信为思考主题,从什么是司法公信力、现代中国司法公信现状分析,为什么要重视司法公信力建设,以及如何进行司法公信力建设四方面谈谈自己对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舆论对于司法的监督本应是促进司法公正之举,但是太多的案例表明媒体的不当介入会使司法偏离公正轨道,大有干涉司法独立之嫌,使得裁判结果更多的体现了民意而非法律。纸媒作为传统传媒方式,在公众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体与司法关系的构建中,纸媒的立场至关重要。我们应使纸媒和司法都保持应有的理性,实现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司法实践中,舆论力量可以对司法审判进行有效监督,但是,有时在媒体和网络片面或模糊的报道下,社会舆论很容易偏激地倒向司法审判中的某一方,舆论的压力甚至它的反客为主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司法独立判案,这会对司法实践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应从司法、媒体以及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入手,既要保障落实舆论监督的理智,司法又要认真听取各媒体正确的意见,而不要屈从与舆论监督,实行真正的司法独立,规避“舆论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每一历史阶段,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首位,紧扣时代脉搏、切合历史实际,确保党的队伍的纯洁和清廉,为党的伟大事业发挥了积极保障作用。围绕思想革命化、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保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廉洁自律建设,加强专门机构机制体系建设,把反腐败职能部门建设成政治可靠、纪律严明、机构设置科学、人员力量充实、装备手段先进、反应快速灵敏,具有公信力、影响力、震慑力的中国特色反腐败专门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1)
201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司法方面做出了"保障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而司法公开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推进阳光司法,做到在审判、检务、警务、狱务依法公开透明,是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维护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司法民主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2)
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的基础,更是人民法院的权威的象征。本文通过司法公信力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大众对法院所做出的对司法裁判的信服以及对其公正性、权威性的评价。并且经过对司法公信力的现状的具体分析;进而就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措施提出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梅洁 《消费导刊》2009,(13):133-133
刑事错案不但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本文在分析我国刑事错案原因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提出避免刑事错案的意见,以期创造一个优良的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18.
郭俊玲 《商》2015,(2):218
保证司法的公正廉洁,一方面离不开司法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公正;但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目前我国人大对司法的监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强化人大监督司法的职能,完善我国的司法监督制度体系。重点在人大监督司法的能力、监督的方式、司法监督工作的法规制度、实体监督与程序监督的平衡等方面突破,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9.
以当前慈善组织面临的信任危机为背景,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理论上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一些关于加强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的着力点。探讨非营利组织如何树立会计诚信的价值观念,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为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格式合同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对格式合同的规制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对格式合同司法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立法上表现出对格式合同不够重视和态度宽容,尚无管理和监督格式合同的专门机关等方面。我国应加强格式合同的立法,加大司法控制的力度,实行有效的行政干预,建立综合性的社会监督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