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8月,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宣布,计划收购中国最大的面膜品牌——美即的全部股份,交易总额报价为65.38亿港币,是中国日化市场最大的一笔并购案。今年1月,商务部批准欧莱雅收购美即,但尘埃远未落定。外界对这次收购评价不一。联想到羽西、小护士、丁家宜等同样是在盛年时嫁入豪门,结果是雪藏,从此陨落的国产日化品牌,一些人为美即担忧。与法国欧莱雅携手,美即这位中国面膜“一姐”,是否会如愿开始国际化征程,再创佳绩,还是如众人担心的那样,从此被打入冷宫,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2.
环球视界     
《现代商业》2013,(25):12-12
1欧莱雅65.38亿港元收购美即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与美即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发布联合公告,欧莱雅拟以每股6.3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美即,收购总额约65.38亿港元。根据公告,协议计划生效后,美即执行董事佘雨原将担任美即集团首席执行官及欧莱雅全资附属公司美即控股董事,继续致力于美即的长期发展,并与欧莱雅携手进一步创建美即品牌。  相似文献   

3.
品牌动态     
《成功营销》2013,(9):16-17
51亿元卖身欧莱雅美即傍豪门继小护士、羽西之后,又一本土日化品牌投入到全球最大化妆品公司欧莱雅的怀抱。8月16日,全国市场占比最大的面膜品牌公司美即控股宣布已和欧莱雅集团达成协议,欧莱雅以5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美即全部股份。美即方面称,加入欧莱雅集团将有助于美即借助其全球的研发优势及其国际化战略平台,为美即品牌发展和提升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而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即选择在一个最好的时候卖出了高价。  相似文献   

4.
2013年8月,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宣布,计划收购中国最大的面膜品牌——美即的全部股份,交易总额报价为65.38亿港币,是中国日化市场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相似文献   

5.
<正>欧莱雅收购美即2014年1月14日,欧莱雅宣布商务部批准其收购美即面膜。美即创始人佘雨原夫妇即将套现7.7亿港元,佘雨原将留任美即CEO,获得欧莱雅开出的丰厚薪资,转身成为职业经理人。创业者一夜富贵,可大约十年前,他却被另一面膜品牌"可采"的突然抛弃,陷入人生低谷,常在厕所里痛哭。十年,美即嫁入豪门,可采彻底凋  相似文献   

6.
张伟靖 《新财富》2014,(6):62-66
外资日化巨头全方位布局中国,本土企业凭借细分小品类抢占市场。虽有露华浓败走中国市场以及欧莱雅砍掉表现不佳的品牌,外资绝对领先中国日化市场的态势并未改变。但从小护士到美即,本土品牌已有质的提升。一方面,随着外资品牌摸准中国市场的脉搏,被收购本土品牌的命运将更为乐观,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也开始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对接资本市场或吸引更多的财务投资。  相似文献   

7.
近日,航美传媒宣布。收购Excel Lead全部股份以及同时收购旗下子公司Flying Dragon Media Advertising80%股份.涉及金额2.75亿元人民币。Flying Dragon在中国内地10家机场运营门桥广告业务。航美传媒CFO杨嘉宏表示:“此次成功收购后,航美传媒将充分利用新的客户资源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并使其媒体资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商务部经审查认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口可乐公司将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使其他企业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品牌》2010,(2):57-57
曾在去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旗下悍马品牌一事,近日尘埃落定,腾中重工未能如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腾中和通用均表示收购失败。通用随即还表示,将逐渐关停悍马的经营业务。  相似文献   

10.
周志明  三木 《大经贸》2005,(9):60-62
2005年,中国企业并购之年。联想收购IBM,海尔并购美泰,中海石油并购优尼科,南汽和上汽收购罗孚,中石油收购拉萨可石油。艰难!同时,也存在一种危机,公关危机。海尔并购美泰的收购时,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布鲁曼菲尔德日前表示,在竟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问题,从而使收购美泰变得更为复杂,这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通过那场并购之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企业太过低调,那些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们真真落实了“防火、防盗、防记者”这条信则,对于并购三缄其口。事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逃避他们在中国国内市场碰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企业大举收购海外资产也是冲着国际企业的管理技巧、品牌、设计、技术与市场渠道而去的,但这种大张旗鼓的扩张不太可能会为中国企业带来多少好处。在使用低额贷款与资本成本完成收购之后,中国企业可以把被收购方的生产转移至中国大陆而减低成本。例如,在海尔对Maytag(美泰)的收购中,  相似文献   

12.
品牌热点     
《国际广告》2011,(4):48-49
芭比 败走中国市场 继家得宝和百思买之后,美式消费主义的象征之一“芭比”品牌,宣布关闭其在上海的全球最大旗舰店,这一店面仅营业两年。其母公司美泰表示,关闭芭比上海旗舰店主要是由于战略调整,美泰将继续致力在中国推广芭比品牌。  相似文献   

13.
曾在去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旗下悍马品牌一事,近日尘埃落定,腾中重工未能如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腾中和通用均表示收购失败。通用随即还表示,将逐渐关停悍马的经营业务。据了解,去年10月9日,腾中和通用就收购悍马达成协议,交易金额为1.5亿美元,原计划在今年1月31日完成的交易因多方原因,最后交易日期被延迟一个月也未能完成,双方只好宣布交易失败。通用汽车表示,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随后,腾中总经理杨毅也明确了终止悍马交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海外品牌收购是未来中国车企在国内外市场的严峻竞争环境下的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此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汽车企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收购海外品牌的机遇,利用海外优秀品牌提升其竞争力,在众多的外资品牌中成功突围,并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对于缺乏海外运作经验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品牌收购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能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存亡,如果所购品牌无法转变为内在竞争实力将最终导致品牌收购失败。汽车企业在品牌收购后,更要注重品牌的维护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更长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三联竞争力》2010,(2):70-70
2009年,陷入困境的福特汽车公司宣布欲出售旗下沃尔沃品牌以图自救,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成为交易的潜在对象。虽然吉利多次表示无意收购,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吉利的障眼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使得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更加主动,进行跨国品牌收购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然而,跨国品牌收购的风险巨大,管理者必须在规划跨国品牌收购过程中,事先思考并确定合适的收购模式和路径,提高跨国品牌收购的成功率和效率。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跨品牌收购的典型案例,提出三种模式和两种路径及其适用条件,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品牌收购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浙商》2013,(20):22-22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与美即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发布联合公告,欧莱雅拟以每股6.3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美即,收购总额约65.38亿港元。数据显示,面膜已成为第四大化妆品消费品。作为面膜行业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美即的国内市场份额为26.4%。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品牌》2013,(9):74-75
欧莱雅以65.38亿港元收购美即,对美即来说,可谓是“风光嫁入豪门”,但业内也不乏担陇之声,美即会重蹈小护士覆辙吗?  相似文献   

19.
动向     
华为:将通过兼并或合资来扩大在美市场份额 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技术公司6月21日表示,该公司有意扩大美国市场的拓展力度,拟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兼并收购、加强内部竞争力等多项措施提升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孙叶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寻找适合我们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美国可口可乐收购了中国的汇源,近些年随着外资的大量融入,多家外资企业兼并或收购了我国大中型知名企业,我国民族品牌逐渐的也在国内市场上走上转型和消失的道路,这样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民族品牌如何发展?我们试求探索从中国民族品牌的实际出发,分析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现存的种种问题,提出关于发展中国民族品牌的些许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