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粮食物流发展的一般描述
粮食现代物流是指粮食从收购到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与增值目标为基础的粮食储运、配送、装卸、包装、加工、回收等实体活动、无形服务及其协同整合。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粮食物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高发态势,如何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与各种态势下的粮食基本供应,引发各方对中国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的高度关注。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中国粮食物流很好地支撑了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需求,并在应急物流保障、三链同构、“一带一路”粮食供应链柔性,以及粮食物流信息化与智慧物流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望2022年,粮食物流的数字化、社会化服务保障、绿色与应急物流和粮食供应链合作将成为中国粮食物流行业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4.
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各方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和高度关注.文章从粮食安全保供、节粮减损、粮食绿色物流、粮食物流信息化与智慧物流,以及"一带一路"粮食物流和供应链等方面回顾了2020年中国粮食物流的发展历程.展望2021年,粮食安全物流的监管服务保障、粮食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供应链物流风险防范体系建... 相似文献
6.
大连北良有限公司(下称北良)有极好的区位优势,其所在的大连是我国东北的粮油集散地和交易中心,著名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北方粮食批发市场和粮油仓库群、加工群,形成了完整的国内外互相联结的粮油流通链。自动化控制及配套的东北产粮区60个铁路中转库和270个产区收纳库,专业性基础设施优势为北良在粮食流通中占据强势地位创造了条件。北良目前创建的物流信息平台将适时显示产区库容、港口仓容、销区库容以及产区到港口的车辆运转、船舶动态,将产区与销区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占有信息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物流愈来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些国家把发展物流作为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展现了它降低物流总成本、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表现了很强的抗危机能力,这使人们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流通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立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4):1-4
粮食流通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粮食流通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和专家非常重视研究粮食流通问题来确保粮食安全。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转灵活、高效安全的粮食流通体系及确保粮食长久安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为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高度,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从缩小粮食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到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大体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上是自由定价;1953年-1984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制定,而且全国基本上是一个价格,购销价格长期倒挂;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定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生产与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在世界粮食的总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一些政客曾断言"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现在,可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相似文献
15.
16.
<正>粮稳天下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对于科学制定粮食物流规划,搞好粮食储运设施建设,促进粮食物流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基础作用。为此,本文重点就当前我国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和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构建灾情统计数据与干旱指数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量化旱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 文章针对1980—2019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干旱受灾率,通过H-P滤波从中提取了气候灾损。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的区域干旱强度和局部干旱强度,构建了气候灾损对不同月份干旱的响应关系,并探求了关键致灾因子与大尺度大气—海洋环流指数的可能联系。结果 (1)近10年,研究区的气候灾损呈现出较低强度;(2)研究区的轻度及以上干旱年景易发生在ENSO暖事件年份;(3)气候灾损与区域干旱强度的线性关系更为显著,其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夏季干旱的致灾性更高,其中7月份为多数省份的旱灾影响关键期;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吉林和辽宁,近10年关键期的干旱强度呈现上升趋势;(4)研究区关键期的区域干旱强度均存在着2~3年的振荡主周期;(5)前期环流指数构建的多元线性模型对关键期的干旱强度有一定的模拟能力,特别是Nino海温、南方涛动、北极涛动等因子被筛选为关键前兆信号。结论 该研究明确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情的关键致灾因子及其与环流信号的联系,为区域干旱监测及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