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产业组织重构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表面上体现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但其重要的根源在于传统体制制约下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因此,促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形成,扶持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寡头主导型产业组织结构是培育和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钟仙玲 《中国市场》2011,(44):33-34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发展低碳经济,顺乎世界潮流,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提出必将引致环境政策的变化,继而改变市场的营销环境,从而改变企业营销策略,在产品上技术创新、提倡低碳生活等将是低碳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核心竞争力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本文结合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制造业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应该注意之处,以期对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核心竞争力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本文结合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制造业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应该注意之处,以期对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闻奇荣 《中国市场》2014,(24):15-15
分析了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并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时代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分别从管理举措和技术举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低碳经济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冲击,亟需构建一个能够预测各国在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指数。本文结合碳生产率和传统贸易竞争力指数,构建了一个既能反映行业减排成效又能反映行业贸易竞争能力的低碳贸易竞争力指数,并计算和比较了1995年至2009年间中国各行业的低碳贸易竞争力和传统贸易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与低碳贸易竞争力指数相比,传统贸易竞争力指数高估了中国大多数行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估了中国部分行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前景。最后,结合碳生产率、传统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低碳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结果,将中国的32个行业划分为6类,为低碳时代制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低碳经济下汽车制造业绩效评价指标,无法对汽车制造业在环保方面提供规范与实践指导,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非常迫切与必要。本文结合低碳经济特点,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汽车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意在提高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2022年两会期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2021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定位对比方向更加明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路径,更是打造中国经济活力,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制造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其中占据中坚力量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应当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在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下,实现企业内部智能升级和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制造业企业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应用性角度分析安徽省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机遇,在复杂的内外部宏观环境下以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二元结构维度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对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企业文化、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和响应能力的分析,提出基于隐性力量支撑维度和显性能力保障维度的二元结构,设计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二元结构的类原子模型,对其中结构内的协同关系和结构间的协同关系进行阐释,并提出二元结构的运行机理的齿轮模式,以期能够完善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促进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制造业集群不仅仅要转型升级,而且要走低碳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传统制造业集群的低碳转型升级是一个集群内企业互相作用,互相博弈,最终导致复杂现象涌现的复杂动态过程。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集群主体及其博弈行为的视角出发,分析传统制造业集群内企业竞合博弈关系,构建了传统制造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演化博弈模型,基于MATLAB平台,对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稳定均衡策略、关键影响因素等进行情景仿真分析,最后给出促进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策略建议。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仿真手段来研究传统制造业集群的低碳转型升级,能够很好地体现集群企业动态的低碳转型策略选择,反应出集群内企业根据所处博弈环境不断改变自身低碳转型策略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重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但对于以生产制造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应如何成功构建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企业在竞争优势构建中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资源或能力等问题,现有研究鲜有涉及。鉴于此,以我国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制造业企业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构建的内外部关键因素,构建以“企业关键资源—企业独特能力—企业竞争优势”为框架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支持制造业服务化提供物开发与提供的内外软性无形关键资源是成功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基于企业这些内外部关键资源衍生的能够支持客户特定情境服务需求的企业独特能力是成功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即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储备和培植以具有路径依赖、因果关系模糊的软性无形资源为主的内外部关键资源,而且要强化基于关键资源的企业独特能力的开发和培育。此外,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员工层两个不同组成部分服务导向价值观的秉持对作用于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构建的企业独特能力有正向调节影响作用,即管理层和员工层秉持的服务导向价值观正向调节影响企业独特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罗天昊 《中国市场》2010,(50):72-74
浙江经济总量虽居全国第四,但是,浙江的产业经济主体,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而且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这种特征,决定了浙江的产业升级,长路漫漫。所谓,浙江未来的产业发展,首先是实现目前的中小企业的升级换代,从低附加值的产业,过渡到大众产业,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延伸到中端。  相似文献   

13.
服务制造业物流是中国快递企业现阶段扩展高附加值增值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边际贡献和市场地位因素,文章提出了快递服务制造业直销物流的价值链“Z型曲线”,采用基于市场地位的“Z因子”扩展了传统的基于边际贡献的Raiffa解模型,并应用该扩展模型分析了快递企业服务制造业直销物流的合作收益分配问题。结论发现,应用扩展的Raiffa解模型计算快递服务制造业直销物流收益分配更加符合现实,且更具有操作性。基于行业调研数据,文章应用算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有效协同,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为探究大数据驱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可基于大数据可挖掘性、价值性、真实性、多样性等主要特性,构建大数据驱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发展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大数据的价值性、真实性、多样性对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可挖掘性对其正向影响不显著;大数据的真实性、可挖掘性、多样性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价值性对其正向影响不显著;大数据的可挖掘性、真实性对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多样性、价值性对其正向影响不显著,不过价值性可以通过影响制造企业发展水平产生间接影响作用。这与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自身转型升级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大关系。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制造企业智能化与高端物流的发展,大数据将在驱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方面发挥显著重要作用,最终促使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协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 in a Chinese contex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oposed by Watkins and Marsick (1993, 1996, 1997),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differences in seven of th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Questionnaire (DLOQ) between tradition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versus independent listed companies and companies in service vers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LOQ demonstrated acceptabl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Service companies exhibit better learning practices th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however, the independently listed companies failed to show better learning practices than their unlisted counterpart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揭示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定价不适应性,引入作业成本法理论,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理论的优势,继而提出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及实施程序,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企业产品定价系统中,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Levinsohn和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生产函数,并结合BHC方法和偏额份额的生产率分解方法,分析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外资的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在区域制造业生产率变动中的作用。文章发现,东部与西部外资对内资产生的挤出效应大于其溢出效应,中部外资对内资的溢出效应大于其挤出效应,提出了以投入项目对区域内资企业的溢出贡献大小来调整外资地区分布结构和项目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World Economy》2018,41(6):1695-1721
In recent years, manufacturing servitisation has become a growing characteristic of global firms. Firms develop their service factors, to realise more values and increas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hina, as an important manufacturing centre of the world, has abundant manufacturers seeking for getting more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detailed customs data and firm‐level data from China, to find how the servitisation in China affects the export durations of Chinese manufacturer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anufacturing servitisation input in China contributes to export performance. The service factor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tor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owever, China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manufacturing servitisation, and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hole value chain and seek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pur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o a servic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note critiques published quantitative sources on 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uring a crucial epoch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ses newly discovered archival sources to investigate organizational dualism, the co-existence of labour and capital-intensive modes of production. New quantitative data demonstrates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ial workforce was employed in small enterprises, notably workshops using labour-intensive techniques. New surveys of two ‘traditional’ Hong Kong industries (rattan ware furniture and basket ware; and umbrella making) show that factory, workshop, and home-based production co-existed within the same sector across the whole period, 195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