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GSS数据,本文检验互联网对不同户籍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异质性,并利用RIF回归分解法探讨互联网对户籍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对不同户籍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城镇职工的影响大于农民工,从而进一步扩大户籍工资差距;网络信息渠道对城镇职工的影响更明显,互联网的工资溢价效应在"新生代"和高学历就业者中更显著;互联网对户籍工资差距的扩大效应不会一直存在,随着农民工网络技能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而逐渐缩小.为此,本文建议强化网络基础建设和扩大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互联网使用比例和使用技能,从而缩小"数字鸿沟"和户籍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2.
基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回报差异:对工资歧视的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南部十一个省份就业者基于户籍制度的收入差异.户口类型对于工资的影响可以被不同户口类型人群的教育回报差距所解释.不同户口类型人群间教育回报的差距随着教育年限的下降而显著扩大.这一结果支持了在解释基于户籍制度的工资歧视的合理性方面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国城乡间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引起了基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回报差异,进而导致了基于户籍类型的工资歧视.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牟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南部十一个省份就业者基于户籍制度的收入差异。户口类型对于工资的影响可以被不同户口类型人群的教育回报差距所解释。不同户口类型人群间教育回报的差距随着教育年限的下降而显著扩大。这一结果支持了在解释基于户籍制度的工资歧视的合理性方面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国城乡间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引起了基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回报差异,进而导致了基于户籍类型的工资歧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外资管制放松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库样本,采用三重差分法,系统研究了外资进入对中国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受外资进入影响较小的地区及正规就业,外资进入政策对受其影响较大地区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显著扩大了二者的工资收入差距。在经过一系列有效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外资进入对该收入差距的政策效应因地理区位、非正规就业类型及企业规模而异。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证明,外资进入通过人力资本及以家庭背景、户籍类型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渠道扩大了该工资收入差距。本研究为客观评估中国近年来外资进入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微观证据,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安全性的改革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浙江省农民工调查的微观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和分位数分解的方法,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工在整个工资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群体间的性别工资差异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但性别工资歧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在收入分布的低分位数上,歧视是造成农民工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在高分位数上,个人资源禀赋造成的差异则成为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7年浙江省企业职工调查数据探讨城乡工人在社会保险参与上差异问题。形成城乡工人在社会保险参与上的巨大差异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力资本禀赋的差异;二是农民工受到的户籍歧视。研究结果表明,城镇职工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与上比农民工分别高出20.2%、29.0%和35.8%;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差异解释了两类工人在上述三项社会保险参与上的30%左右差异,户籍歧视是造成两类工人差异的主要因素,平均在7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先前一些研究仅仅关注城乡工人的工资差异是不够的,同时本文也揭示了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CHIP1988、1995和2002年的数据,从工资收入的技能溢价和行业溢价方面考察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收入差距扩大,且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工资收入的组间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对于较高学历的劳动者来说,工资收入技能溢价的增长还受到所处行业的影响,并且行业内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是减小的,验证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贸易开放缩小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1)的数据对各省来沪务工者的地域工资差距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数据显示:各省来沪务工者的收入差距明显,在控制个人禀赋因素和行业、职业等相关特征之后差距依然较大.我们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河南省作为基准省份来观察河南籍的来沪务工者相对于其他各省份的来沪务工者所受到的歧视,发现歧视因素能够解释各省来沪务工者的工资差距的30%~40%.  相似文献   

9.
基于Mincer模型对海南省 2 0 0 2 - 2 0 0 3年的人力资本回报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海南省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海南省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工资收入与人力资本的相关程度均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而且男性又低于女性 ;海南省劳动力市场明显地存在对女性的工资歧视、职业歧视和年龄歧视 ;中年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Mincer模型对海南省2002-2003年的人力资本回报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海南省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海南省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工资收入与人力资本的相关程度均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且男性又低于女性;海南省劳动力市场明显地存在对女性的工资歧视、职业歧视和年龄歧视;中年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界定福祉工资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和2016年数据,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溢价的变化。实证结果显示,户籍一元化改革后户籍的工资溢价和福祉溢价都趋于下降,工资溢价从2012年的20%下降到2016年的7.1%,福祉溢价从2012年的25.1%下降到2016年的11.3%。在解决样本自选择偏误等问题的前提下,户籍的福祉溢价保持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户籍主要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和福利获得来产生福祉溢价,非农业户籍劳动者的正规就业、国有部门进入、"五险一金"获得的概率比农业户籍劳动者高30%以上。基于户籍安排的福祉分享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破除,户籍一元化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12.
杨春艳 《商业研究》2014,(6):83-89,165
理论上,技术进步可以是一个和贸易开放并行影响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中国非均衡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与地区间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并不凸显。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成为贸易结构升级以及缩小工资差距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越来越成为经济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利用委托工资法,分析和测算了1987年~2006年中国贸易发展对不同产业劳动者工资收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员工就业中普遍存在着年龄、性别、容貌、地域或户籍等各种歧视现象。员工就业歧视会对企业造成阻碍企业内部营销顺利进行、阻碍员工多元化的进程以及弱化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效应等不良影响。个人偏好、统计性的歧视以及垄断的力量是员工歧视存在的重要原因。要消除员工歧视,国家应完善立法减少灰色空间;企业应提高认识,自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劳动者个人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工资差距效应和工资溢出效应,结论表明FDI增加了我国内外资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对内资部门的工资溢出效应不显著。分区域来看,FDI显著增加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内外资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但对于西部地区的工资差距不具有显著影响;FDI对东部地区内资部门的工资水平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内资部门的工资水平溢出效应为负,对西部地区内资部门的工资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工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到2007年间,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不断放松管制的劳动力流动鼓励了劳动力要素的迁移,促进了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报酬。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推动沿海和内地的工资收入增长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从平均工资来看,进口贸易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收入,而且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出口贸易本身有助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但未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影响技能工资差距。从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点来看,进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出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高技能劳动力而言,工资收入位于低端和中间位置的群体更容易从进口贸易中受益,同时也更容易从出口贸易中受损。  相似文献   

18.
于源 《财贸研究》2013,(5):70-78
理清工资收入的决定因素是探究中国收入差距的基础,新经济地理(NEG)理论认为区域市场邻近程度影响工资水平。基于统一的NEG框架估计城市市场邻近指数,并构建扩展工资方程,用CHIP2002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工资水平中的NEG市场邻近效应,发现即使考虑工人个体自身特征和城市自然禀赋、社会制度差异,这种影响效应仍然稳健。实证结果基本符合NEG理论预期,这对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选取1998—2006年中国26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结合劳动力供需的对外开放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就对外开放对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看,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而贸易开放与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则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分地区讨论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倒"U"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重新测度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指标基础上,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与相关城市变量,深入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外资进入影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缩小企业工资差距,通过调节变量回归分析也证实了二者的调节机制同样会缩小工资差距,且服务业集聚会调节外资进入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无论是高EG地区还是低EG地区,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对工资差距均呈现负效应,且其对缩小低EG地区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比高EG地区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外资进入与集聚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与上述结果一致,其对缩小公共性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明显强于生产性服务业,但对消费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