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经·一之源》“其字旧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茶经》版本较多,均存有旧注,有人认为这是陆羽原注,但揣其语意,当非陆羽自注。至于此注出于何人手笔,今不可考。旧注对原文的解惑增益之处自不待言,但是,其中关于“其字”一注,若有所失,且对当今的研究影响甚大,似有必要对此以及陆羽原文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辨。陆羽《茶经·一之源》中,关于茶的字形有如下记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旧注云: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者(“音”之误——笔者)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经济》2006,(11):53-54
佛教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  相似文献   

3.
核心消费群体决定商品的文化属性。而早在初唐,隐士就已经成为饮茶生活的核心消费群体,因此赋予饮茶生活高蹈隐逸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赋予农产品的茶叶以浓郁的文化色彩。唐代是中国荼文化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陆羽通过撰写《茶经》缔造了传统茶学,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陆羽也有盛唐文人普遍存在的隐逸与出仕矛盾的思想感情、隐士与侠少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无论是他的友人,还是后世的史学家,都把隐士作为陆羽的本质身份特征。隐逸属性把茶与陆羽联系了起来,是陆羽关注荼的内在原因,而陆羽出色的总结与鼓吹进一步强化了饮茶生活的隐逸属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以陆羽《茶经 )为标志诞生于唐代。中华茶文化从诞生之日起 ,就表现其特有的学科性质 :以茶事活动为凭借 ,以茶的物质性为载体 ,表现茶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两者高度融合 ,创构文化艺术氛围。为中华文明史添上璀灿的光彩 ,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灵魂之饮”与修身砺志唐宗以来 ,成就卓著的文人仕大夫或品行高洁的隐者大多是茶文化的痴迷者与弘扬者。饮茶与修身砺志的契合点在于茶本身的品性 :茶性冲和、恬淡温凉 ,可以导人趋于清明 ,爽远、清醒、理智 ,培养超然 ,淡泊…  相似文献   

5.
古代茶史,年代湮远,或载籍阙略,或传抄窜易,或考之欠精,或妄事推测,给后人带来不少疑惑。今依个人之见,对文献中以下几点,略作考证,望指正。一、“齐荼”考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说:“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明·杨慎《丹铅录》也说:“茶即古荼字。周诗记荼苦,春秋书齐荼……。”言下之意,春秋的“齐荼”即“齐茶”。此说存疑。《左传·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诸子鬻姒之子荼嬖……公疾,使国惠子、  相似文献   

6.
正沿河茶的前世今生地处乌江下游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战国时属黔中郡,是现今贵州境内最早被称为"黔"的地方。到了唐代,沿河成为思州治所。茶圣陆羽在《茶经·卷下·八之出》中,特别提到茶树"黔中生思州……"。这是关于沿河茶最有名的历史记载。在陆羽之前,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将沿河茶有据可考的种植年代,上推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巴国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南极黔涪(含今乌江流域下游的重庆涪陵,贵州沿河等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经济》2006,(7):56-56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中国农史》2002,21(4):88-91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晏子春秋》一段话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弋 )五卯 (卵 )茗菜而已。”宋版《太平御览》亦引《晏子春秋》这段话 ,文字相同。《中国茶叶大辞典》据此将晏婴 (晏子 )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但现存《晏子春秋》的各种版本中 ,“茗菜”都作“苔菜”。本文认为茗菜应是苔菜之误 ,并对第一茶人的思考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也说斗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不过,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则始于唐代。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11‘夕J,.月J刁子.J子‘!JL砂1一j亘立r‘砂健”一厂,乙声卜」月一」里上1」.一、二大一lse少V」, 登记证编号苏农肥(2以陀)准字0152一05号苏农肥(2。趁)准字0153一01号苏农肥(2你瓜)准字0153一毋号苏农肥(2。粗)准字0153一03号苏农肥(2。卫)准字。巧3一以号 苏农肥(2以)2)准字0154号 苏农肥(2仪咬)准字0155号 苏农肥(2〕反)准字0156号 苏农肥(2以理)准字刀157号 苏农肥(2〕刀)准字0158号 苏农肥(2以犯)准字01,号苏农肥(2(X)2)准字0160一01号苏农肥(2以尼)准字01印一02号苏农肥佃义犯)准字01印一仍号苏农肥(2〕口)准字0162一01号苏农肥(2…  相似文献   

11.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融和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绍兴素有中国“茶都”之美誉。史料记载,绍兴茶始于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旺于宋元;明清时期,更是越茶行天下,深厚底蕴赋予了绍兴茶特有的文化气质,成就了绍兴茶驰名海内外的独特魅力。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浙东,以越州上”,盛赞绍兴茶。目前,绍兴市6个区、县(市)有5个被命名为“中国茶文化之乡”。近年来,绍兴市传承千百年来厚植于本土的茶文化,融文化于产业基因,以文化驱动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绍兴茶产业品质、品牌、品位的建设,加快新时代“越茶行天下”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农史文摘     
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作者:朱成章《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1 全文5000字“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君也”。(《淮南子·人间训》)作者据此记载和其他史料,认为期思——雩娄灌区就是今河南固始县的“百里不求天灌区。”理由是,春秋中期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时,今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两岸,包括今河南省固始县境都属于楚国牢固控制的疆域。今河南固始县城东北有期思,县城南有雩娄。灌区位于固始  相似文献   

14.
陈文华 《中国农史》2005,24(3):3-11
早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们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由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  相似文献   

15.
制茶工艺课程是一门茶学专科层次中的重要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们对主要茶类加工和技术的了解,将课程中的茶叶品质化、审评技术、实训技术以及天然产物生产等内容与国内外实际的制茶工艺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们学会在分析和实践中不断加深自身的制茶技艺,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制茶工艺对于茶叶的影响也就是重要性,并研究了制茶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以期为茶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故乡,这已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所肯定。但野生茶的发现时间和食用茶的开始时间及其地点,却仍然众说纷纭。本文仅从文字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尽可能详尽地列举出古代文献中有关茶的记载,考析了从“荼”到“茶”的演变过程,论证了“荼”字的多种释义。笔者认为,据可信从的史料揭示;茶的食用和茶文化的肇始当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76—221年),距今已有2000余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先秦《九经》中“茶”字所在篇目、时间、地点的考辨,从茶树生长所需温度、湿度、土壤的角度出发,用现代和唐代黄河流域中原区均不出产茶的实例相对照,说明西周时处一个较现代和唐代都为寒冷、干燥的年代,况且所在地区的土壤也呈碱性,不适宜种茶。因而推断《九经》中的“茶”並非今茶。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是“茶圣”陆羽、“茶祖”神农氏的故乡,茶产业是湖北省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今后五年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良好机遇期,全面推进湖北省茶产业现代化基础良好、机遇难得、要求紧迫。  相似文献   

19.
战国以前无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健 《中国农史》1998,17(2):6-14,39
本文考辨了先秦古籍中有关“荼”字的各种含义,对被误认为今之茶的“咤”、“葭萌”、“”等字的确切释义也作了逐条考辨。笔者认为:茶起源于战国以后。有些论著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迷误,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对史料的认识和理解有意、无意间发生了偏差;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小学知识,对“荼”字的形、音、义进行望文生义的曲解、臆解;三是古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鲁鱼之讹导致的夹缠不清。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证明:战国以前无茶,茶当起源于秦汉之际,这丝毫无损于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相似文献   

20.
茶道延伸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