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不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上升而导致的过度货币需求,而且是因为不良贷款引发的货币供给有效性减弱。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从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需求弹性、有效货币供给以及货币市场非均衡等多个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2.
田登月 《时代经贸》2007,5(10Z):178-179,181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由于在现代货币和银行制度下基本可以认为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而中央银行是通过改变基础货币供给量来决定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因此本文从基础货币角度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且提出了我国产生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的实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实际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供给关系,分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流动性过剩现象,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实际货币总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实际货币供给、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经济领域中的货币缺口仅在个别时期接近零,大部分时期是实际货币供给超过均衡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剩不是经济政策失误的结果,它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与资本积累形成的必然现象.目前,过剩流动性正以各种方式进行释放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将货币缺口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符合我国中央银行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与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在于:从根本上否定货币数量说;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已经发行出来的货币,而应该是真正进入流通、充当购买手段的货币构成;货币的需求不是把货币保留在手头上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是由卖者提供到市场上的要换成货币的全部货物和劳务构成的;不是银行货币供给决定现实交易,而是后者决定前者。这就把被西方经济学弄颠倒的理论,科学地纠正过来了。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都证明了马克思的创新理论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应当成为我国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爆发后,放松货币、降息成为各国拯救经济的不二法门,但这样的措施真的有效果吗?通过对瑞典学派的累积过程理论的批判,指出目前采用的货币理论大多基于需求侧的片面分析,缺乏对供给侧的研究,从货币供给侧分析入手,构建了“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理论”“有效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三元货币市场结构模型,提出了“干预性市场”的“合意均衡供需”问题,主张中央银行应该将利率恒定在一个“最优利率水平”之上,才可以确保社会有效货币供给的最大化,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凯恩斯信用货币供给理论认为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是银:厅和客户之间的债权交换;信用货币的供给是需求决定的,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引致储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很难实现数量控制,只能采取价格(利率)控制。在一个具体的市场期间里,无论是在零售贷款市场方面还是在存款市场方面,银行都是价格的制定者和数量的接受者。对中国1994—2006年相关数据的经验研究支持上述理论逻辑。信用货币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经验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系统、全面地阐述、评价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和观点———从斯图亚特到当代的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及其发展,我们认为,依照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进行宏观调控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所执行的货币政策措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属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基本特点是资本市场发展较快,货币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限制了货币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制约资本市场及整个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应对入世挑战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应实现从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 ,而主要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 ,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 ,应采用以利率为中间目标 ,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利率型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 ,然后在此视野内 ,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 ,最后建议中央银行采用“盯住利率型 "的货币调控模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 ,这有赖于首先建立起良性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给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从货币供给经典理论出发,广泛借鉴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和著名高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货币供给部分的教学方法,针对货币供给教学中的难点,探索货币供给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货币学派在分析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一个内含的假定就是货币供给是外生给定的;凯恩斯学派则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作为流动偏好的存量分析,凯恩斯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意义和货币与其他资产的关系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流量分析的一个特例,虽然它引入了凯恩斯的存量分析或"资产选择",但他把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的基础建立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中央银行外生的货币供给之上,这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要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下,采用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思路,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如果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渠道传导不畅,现金资产大量滞留在资本市场中,当货币扩张(紧缩)时,实体部门可能并不发生相应的资本流入(流出),则货币当局可能产生"上次货币调整的效果不显著"的错觉,促使其发动新一轮更大强度的同向货币政策调整,这将加重国内整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通过对近十余年来货币供给量、资本市场规模和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政策信息阻塞现象的确会引起货币当局的错觉,而导致国内经济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逻辑分析得出,股市的膨胀具有合理性;股市波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内生的;股市在短期内通过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作用于货币供给.通过对我国股市波动影响货币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股市波动影响货币供给的结论,同时我国股市也具备不同于成熟市场的"新兴+转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凤梧  刘远 《经济问题》1990,(11):59-62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供给属于什么性质的变量,是货币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货币供给调控各个方面——货币供给调控的基本思路、手段与方法等。因此,在我国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分析货币供给变量性质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货币供给调控提出新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本文重点从基础货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结论是:1994年以前,"对金融机构债权"项目的变动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具有内生性的主要原因,而从1994年开始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则由"国外资产净额"项目即外汇占款的增加主导了我国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进而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起点上就缺乏有效性.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为减轻货币内生性带来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应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6.
如果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渠道传导不畅,现金资产大量滞留在资本市场中,结果在货币扩张/紧缩时,实体部门可能并不能发生相应的资本流入J流出,则货币当局可能产生"上次货币调整的效果不显著"的错觉,促使其发动新一轮更大强度的同向货币政策调整,这将加重国内整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通过对近十余年来货币供给量、资本市场规模和资产价格的...  相似文献   

17.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以电子货币为视角,选取我国电子货币的样本数据及与货币乘数相关的变量,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电子货币的存在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2)电子货币加剧了货币乘数的波动,致使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3)货币乘数的变动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些西方学者逐渐拓展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对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研究,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出现了许多新的经典性研究成果。拉维依(Lavoie)[1]认为利率是外生的,银行适应信贷需求而创造信贷货币,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适应银行的准备需求,因此,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波林(Pollin,1991)认为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私人系统内生决定的,而利率不完全外生,是由央行和市场共同决定的。麦卡勒姆(Mc-Callum)[2]、博芬格(Bofinger)[3]等人针对传统货币供给乘数理论的缺陷,强调了利率机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总量货币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以货币供给总量与商品流通需求总量相符合为主线,揭示了不同历史条件下货币流通的数量界限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信息化时代网络购物,电子货币快速发展,商品和货币流通日趋国际化。流通环境变化对货币流通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没有变。总量货币理论对我国发展货币信用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兴盛不衰的命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近百年来货币供求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脉络,剖析了货币理论研究“重需求,轻供给”格局的成因,并研究了未来货币供求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