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是《劳动法》赋予所有劳动者的神圣权利;用人单位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是所有用人单位的义责。因此,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来说,尽可能多些了解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工资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既可以明确各自享受的权利,又可以增强彼此的责任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劳资争议。工资支付过程中的问题,从大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问题,除本文所辑录的之外,还有一个是涉及延长工作时间时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加班加点工资。对这一概念,本刊将在下期“政策信箱”介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其中规定"恶意欠薪"入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  相似文献   

3.
张驰 《人力资源》2008,(10):70-74
劳动报酬即是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成本支出,直接关系着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时时反映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对立关系。一直以来,因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屡见不鲜。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和《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的进一步修改,关于工资纠纷的争议处理出现了部分变化。因此本期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劳动报酬界定、约定、支付、履行方式以及扣减、拖欠、经济补偿等关键点做出分析,为企业减少工资纠纷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一、事实劳动关系与"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链接: 第五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5.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其目的与结果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种协议,劳动者加入到用人单位,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一定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分配劳动者工作岗位,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制度,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是  相似文献   

7.
国家劳动部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充分保障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特制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8.
高军 《上海企业》2007,(9):16-17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从本质上来说,同工同酬是人类本性的自然需求,体现了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刘保平 《中国就业》2014,(12):44-45
正企业对劳动者就业质量负有直接责任企业是劳动报酬的提供者企业应该依法依规支付劳动者报酬。企业应科学制定自身能够接受而且具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标准,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一份理想的薪酬能够保证企业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优越的薪酬待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学习、培训、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层面数据,本文借助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劳资双方议价能力对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劳动报酬与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劳动报酬之间存在剩余,这一剩余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议价能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高出基准劳动报酬17.69%,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其支付的劳动报酬低于基准劳动报酬23.59%,两者的博弈结果使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劳动报酬比基准劳动报酬低5.90%。从样本异质性来看,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弱的,外资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强的,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剩余最大。此外,劳动合同、工会对劳动者的剩余获取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这样的现实,劳动者在薪酬谈判中的信息劣势地位不利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提高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成为破解劳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难题的政策着力点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强制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用工不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争取利益最大化常常在最低工资支付上做文章,致使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受损。那么,作为劳动者该怎样严防最低工资被"缩  相似文献   

12.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令公众无法继续容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令公众无法继续容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一、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同工不同酬现象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现象由来已久,在我国一直都是通过劳动法或相关的行政法律来调整。但是近几年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11年刑法修正案最终将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行为犯罪化,这在法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拟对该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求本罪的立法原意,使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案件较为普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这类案件在制度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做出了改进,对劳动者予以了倾斜性保护,对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积极适应这一法律,防范用工风险,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加的罪名,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释针对学界曾探讨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为司法裁判者在实践中适用本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依据,同  相似文献   

17.
鲁劳社函〔2006〕387号各市劳动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根据《最低工资规定》(劳动保障部21号令)、《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省政府188号令)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对最低工资执行中的几个具体政策问题进一步明确,请遵照执行。一、最低工资标准是少数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确无正常工资支付能力的用人单位(连续3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发放工资的),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劳动报酬。有支付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将最低工资作为正常的工资支付标准。二、用人单位需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应履行必要的民主程序并事先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  相似文献   

18.
HR来信: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如何理解这条关于不同单位之间调动时工作年限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一个新罪名,一直存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客观方面要求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主观方面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主体的认定上,单位犯罪主体与自然人犯罪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认定难度。  相似文献   

20.
各市地劳动(劳动人事)局,省直有关部门:现将劳动部《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89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一、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暂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按现行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标准工资(基本工资)、年功工资、各种形式发放的奖金及国家、省规定发放的各种津(补)贴。用人单位发给劳动者的实物,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收入不做为工资组成部分。二、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在工资报酬方面明确以下内容:1.劳动者应执行的工资制度,标准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额;2.按照国家、省规定的各项津(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