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彧 《企业经济》2006,(9):12-14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转变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中心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所需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李民  李辰 《活力》2006,(4):38-3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虽然早在1982年中国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29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却十分缓慢且成效不佳,以致目前在能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等涉及公共福利的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行政体制也在周期性的“精简一膨胀”怪圈中显现出特有的“活力”,表现为强烈的“制度逆反效应”。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7.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型经济的简称,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过程。  相似文献   

8.
《资源与发展》2005,(2):27-33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  相似文献   

9.
《上海小企业》2006,(6):1-1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时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而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全面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这是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的必然抉择。世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国际贸易壁垒有增无减,使处在中国改革发展前沿的上海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突破能源、环境“硬约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评估》2005,(12):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浪费问题,中央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  相似文献   

12.
《湖南房地产》2005,(11):9-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采,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年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就难以打破,经济运行就不可能注入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热头也难以长期保持,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真正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专家们的理论研究表明,二十多年过去,如此大量的投入已经造成了严重浪费。两年前开始的“油荒”和“民工荒”在给中国经济的增长敲响警钟:我们的资源极限已经是摆在面前的一张严肃的考卷,再不通过自主创新转变思路、更新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难以克服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5.
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南票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高耗能企业“能源国家标准微机辅助实施、管理系统”介绍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贾铁鹰前言资源和环境已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大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7.
信息文摘     
黄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福建省实地考察时指出:要加强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必须看到,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业格局;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洪声)  相似文献   

18.
王福强 《企业文明》2012,(11):101-102
在当前国民经济突飞猛进,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新形势下,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能源产业的石油产业,尤其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这就要求石油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增长集约型促资源节约型发展。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疆审计》2005,(4):48-48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在公布《西北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西北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六大转变”,即经济增长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人口再生类型由高于更替水平向低生育水平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分散型向集约集中型转变;农业人口比重大向非农人口比重大的城市化转变;工业化由以低附加值原材料加工的初期阶段向以高附加值原材料深加工的中期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农业向特色生态型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为专号题词     
这次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主题是:“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确定这样的主题,是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矛盾,以及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中的繁重任务这样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坛围绕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展开的广泛深入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