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旅游业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引入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互动融合的发展模式,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旅游业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引入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互动融合的发展模式,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国策引起人们对该项研究的关注,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天然耦合关系使得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研究比较重要。本文对历年来国内外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整理爬梳,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通过分析总结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其发展提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加强城镇化建设、主力发展旅游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柯亮 《价值工程》2015,(20):7-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主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民权,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基础、增动力。本文以地处秦巴山核心区域的陕西安康市为例,分析了安康秦巴山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分析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提出基于安康秦巴山区域就近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环保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动力。研究方法:选取26个新型城镇化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测度我国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内源动力、外向动力、政府动力、市场动力4个方面设定16个指标来测度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区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这与城镇化发展动力密切相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动力大于外部动力,政府动力和内源动力相当。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市场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政府动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外向动力提升区位优势,以内源动力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研究创新:将城镇化的水平和动力结合起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动力差异。研究价值: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所提出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杨兰桥 《企业活力》2013,(6):149-153
城镇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科学把握城镇化发展理念人本化、发展方式集约化、发展形态集群化、城镇体系合理化、发展模式多元化、发展道路生态化等六大发展趋势,据此制定科学化的发展战略策略,提出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过程。作为第三产业支柱的旅游业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绿色人文、特色提升,而城镇化的发展也为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空间。作为陕西省2013年启动建设的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的勉县武侯镇有着其沉淀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自然禀赋,如何运用文化旅游这一优势,搭上新型城镇化这辆高速列车,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本文具体分析了武侯镇发展文化旅游名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并针对目前规划建设情况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追求发展质量和内涵的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了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智慧城市等措施来实现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新区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新的形势和政策引导下,引领我国新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在研究我国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城市新区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产城融合的模式完善科学规划、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民生等全面推进柳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潘丽珍 《民营科技》2014,(10):253-253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镇化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研究目标。以瑞安市为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安徽省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试点省份之一,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城镇化水平相比全国均值仍存在差距。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现阶段城镇化的水平及保险资金投资情况的具体分析,对保险资金涉足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并对保险业参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找到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城乡统筹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影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住房保障的推动作用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率距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发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城镇化发展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强化科学管理水平。房地产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以及发展规划,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城市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正确认识房地产行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6.
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近几年,对城镇发展做出的努力很多,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很快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文章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性、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我国J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加以介绍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转型也进入关键时期,城乡经济统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增强农村乡镇的规划建设力度,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整治,建设和打造出既具有现代文明气息,又具有浓烈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村百姓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增添更多的获得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并对当前村镇规划转型与转型要点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建设方案的设计思路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因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融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其后就创新政府和民间融资在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分析,并就抑制城镇化的融资风险进行探讨,以期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