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包括可修复废品损失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核算,最终的净损失均由生产成本承担,即由合格品承担。笔者分析了废品损失核算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指出现行废品损失核算不符合存货准则中有关存货成本的规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包括可修复废品损失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核算,最终的净损失均由生产成本承担,即由合格品承担。笔者分析了废品损失核算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指出现行废品损失核算不符合存货准则中有关存货成本的规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晶晶 《企业导报》2013,(2):130-130
目前,我国成本会计学界对废品损失的核算是全部计入正常的合格产品的成本,这样违背了新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也不利于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废品的控制。本文针对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对我国废品损失的核算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废品损失的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企业生产中,难免会产生不符合规定技术标准、不能按原用途使用、或需要再加工修复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即废品。这些废品,有的经过修复可以使用,并且修复的费用在经济上合算,这种废品为可修复废品;有的则不能修复,或修复所发生的费用多,在经济上不合算,这种废品为不可修复废品。发生废品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浪费了经济资源。因此,为了考核废品的损失成本,分析其损失构成和产生原因,以减少废品损失,工业企业在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废品产生的同时,有条件的都应对废品损失进行单独核算。一、废品损失的确认《企业会计…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非正常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未明确正常废品损失的核算及相关科目。本文拟借鉴西方成本会计对废品损失的处理,对我国现行废品损失的核算提出改进建议。1.应将废品损失分为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是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现象引起的废品损失;反之,由不正常的现象引起的废品损失为非正常废品损失。对于正常的废品损失,一般都作为产品成本处理;对于非正常废品损失,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在正常条件下,由于技术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废品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杜绝的损失,因而计入产品成本有其合理性。非正常废品损失不是生产过程所固有的,是一种低效的成本,应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计入期间费用。为了控制成本和节约资源应该严格划分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明确责任、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述我国新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废品损失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现行的废品损失核算方法违背了上述两准则精神,不利于管理层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评价,可能导致废品损失得不到有效控制,并就如何改进我国企业废品损失核算作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复后才能使用的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和零部件等。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由过失单位或个人赔款以后的损失。企业对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无论是单独核算废品损失还是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其发生的废品净损失最终都由发生废品损失当期同种产品的成本负担;出售后发现的废品,由于退回废品而支付的运杂费也应包括在废品损失之内。  相似文献   

8.
不可修复废品是指在技术上已不可修复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修复,但所需修复费用在经济上不合算的废品。在实务中若废品损失的数额较小,可不进行单独核算,以简化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量;若废品损失的数额较大,必须对废品损  相似文献   

9.
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思路明晰、方法简单,但是仍存在核算范围狭窄、不区分废品损失发生是否不可避免等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借鉴资源流成本会计核算中"负制品成本"概念,以此替代废品损失并进行单独核算。具体从成本计算、账务处理及信息报告等方面对废品损失核算与披露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作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震 《财会月刊》2014,(10):48-50
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思路明晰、方法简单,但是仍存在核算范围狭窄、不区分废品损失发生是否不可避免等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借鉴资源流成本会计核算中“负制品成本”概念,以此替代废品损失并进行单独核算。具体从成本计算、账务处理及信息报告等方面对废品损失核算与披露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作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吴彩英 《财会月刊》2013,(2):118-118
废品按废损程度和在经济上是否具有修复价值,分为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以及生产过程产生的边角余料的残料。不可修复废品是指由于生产原因而造成的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原定用途使用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技术上已不存在修复的可能性,或者技术上虽然可以修复,但所需支付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而只能被废弃,或作为残料出售。可修复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格品而返工修理后才能作为合格品出售的产品,往往是技术上可修复的,并且所需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因而,又可称其为返工品。残料是指生产过程产生的边角余料,与主产品或联产品相比,只有很低的经济价值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1.我国目前的废品分类及废品损失的核算。废品损失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废品所形成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原定用途使用,或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而不论其是生产过程中发现的还是入库后发现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非正常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未明确正常废品损失的核算及相关科目。本文拟借鉴西方成本会计对废品损失的处理,对我国现行废品损失的核算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史王民 《财会月刊》2011,(11):41-42
企业产品生产中产生废品,不仅会减少产量、影响销售目标实现,而且会降低产品质量、加大产品成本。本文分析了现行废品测度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财会月刊》2014年2月(上)刊登了邹金伶、王东老师的文章《废品损失核算改进思考》,笔者阅读后大受启发。但感觉文章对于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的改进"部分没有说透。原文认为应在废品损失科目下设置"废品损失——正常损失"、"废品损失——非正常损失"两个二级科目,期末将正常废品损失结转至生产成本,将非正常废品损失结转至当前损益。  相似文献   

16.
正《财会月刊》2014年2月(上)刊登了邹金伶、王东老师的文章《废品损失核算改进思考》,笔者阅读后大受启发。但感觉文章对于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的改进"部分没有说透。原文认为应在废品损失科目下设置"废品损失——正常损失"、"废品损失——非正常损失"两个二级科目,期末将正常废品损失结转至生产成本,将非正常废品损失结转至当前损益。笔者认为原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的划分没有明确说明;二是修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废品损失不是一个新话题,因为每个企业都会因许多因素,如原材料、劳动力、动力、设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废品。企业发生废品,不仅影响产品生产计划的完成,还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浪费了经济资源。因此,企业在加强生产管理的同时,必须对废品损失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领域有新的调整和变化,但是成本会计领域更新较慢,为此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目前我国对于“废品损失”的处理是计入产品成本,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n)的处理则完全不同,将废品损失进一步细化为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非正常利得,区别情况进行处理,或者影响损益或者影响成本。本文通过给出案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废品损失”不同处理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是当前一种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工具,其理念对于正确确认产品成本、引导企业关注资源节约、提升环保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物质流成本会计思想,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当前成本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的范围及价值确认进行了分析与重构,并列举了相关账务处理示例。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成本归集方式下,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将发生的所有的价值牺牲确认为该目标下的成本。这就使得传统的成本归集制度下的停工损失和废品损失都将由合格品来承担。本文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依据价值相关性来归集成本"的分配方式,对于无效作业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