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末民国初年“民族”一词从日本传入,随后在民族学发展并与西方各国的学科交流中,我国又陆续引进了“族群”一词.对于民族、族群概念研究是近来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学者以及不同时期甚至各国对于民族、族群的定义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民族、族群的概念解读,对其进行分析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
作为福建地区重要民族之一,畲族的族群变迁史,不仅关系着畲族本身的历史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东南地区各族群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畲族的族群起源和迁徙又是其中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前辈研究颇著,“畲为越后说”“畲为武陵蛮”等不同观点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3.
一、对“草原文化”的界定 关于“草原文化”的定义及其界定,专家和学者们的解释各有不同。但趋于基本一致的看法和说法,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草原文化”,是指中国北方温带半干旱区域,旱生或半旱生草本植物群落生长的草原上活动生息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或半游牧族群在数千年以来共同创造而成、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的、民族的特有文化。她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张飞 《中国西部》2011,(19):26-27
费孝通先生认为,与历史上汉族对周边少数族群的不断吸纳和同化过程相反,汉族周围的羌、氏等族群在历史上总是以供应为主,如同长江和黄河一般源源不断地向周边民族输送着人丁、文化、风俗习惯等。中华文明的巨大海洋就是在这多元文化不断交汇融台当中逐步形成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些少数族群不为中华文明之海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5.
关于“特区之争”观点综述许妙强一、围绕特区的几次大争论自1980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围绕着特区问题曾发生过三次大争论:1、特区建立之初,围绕“特区姓‘社’还是姓‘资’”、“要不要办特区”之争。特区诞生不久,各方资金涌入,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新型企业如雨...  相似文献   

6.
回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孙大午案,到科龙崩盘、顾雏军被判刑,再到黄光裕被质疑假贷款等,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家陆续“出事”,人们开始热烈讨论民营企业的功过是非.特别是关于“第一桶金”的问题,争论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7.
“平分土地”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平分土地”问题,近几年发生了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平分土地会不会侵犯中农利益?它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有无关系?应该如何看待列宁、毛泽东等关于平分土地的一些论述?由于对这些问题看法不同,自然对平分土地问题就有不同的评价。下面,自己也想就这几个问题及其他有关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宗新 《当代陕西》2009,(2):52-52
前不久,新华社授权发布了2009中央“一号文件”,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包容中繁荣发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建华 《世界经济研究》2003,(10):85-88,F003
新加坡居民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四大族群组成,存在族际隔阂和冲突的诸多因素。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的民族平等政策。其特征是“4M原则”、“CMIO模式”和“新加坡人”观念。同时政府在语言和教育、宗教政策、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功实现族际和睦,各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征同时确立了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能够居安思危,通过营造“族际互信圈”等手段,有意识地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和互信,进一步巩固新加坡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出台,成为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1.
“原罪”是什么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民企“原罪”的争论很多,但对于“原罪”的具体所指却都很模糊“。原罪”的概念合适吗?什么是所谓的民企“原罪”?程路:我一向主张,所谓民营企业家的“原罪”,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争论价值的假命题。首先,原罪的本意是基督教的一个教义,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罪的。这很明显与很多人提出的民企的“原罪”不是一个东西,所谓“原罪”是偷换了概念,所以是假命题。再者,他们所谓的“原罪”应该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那就有一个如何评价广大民营企业家的问题。在关于民企“原罪”的历次讨论中,“原罪”概念的提出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福建地区重要民族之一,畲族的族群变迁史,不仅关系着畲族本身的历史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东南地区各族群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畲族的族群起源和迁徙又是其中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前辈研究颇著,"畲为越后说""畲为武陵蛮"等不同观点争议不断。本研究试图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一方面从畲民历史上游耕的生产方式入手,讨论其族群特性,对史书记载中不同时期"畲"的族群做出辨析。另一方面,在对畲民族谱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追寻到其最初迁入福建东部(现主要聚居区)的原因,是宋元战争中的"畲军"编入屯田,以及明初闽东卫所屯田的设立。宋元时期的"畲军""畲寇"是史料记载中最早明确出现对"畲"的族群书写。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本  相似文献   

13.
刘学糖  卢竹璟  杨迪  刘骋 《魅力中国》2011,(10):235-236
近几年来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论越来越热了,但是这似乎更主要是集中在学术圈之中。可能对于老百姓,我们会觉得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太低了,不能理解这么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大学生这是十分必要普及的。让大学生对于“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有清醒的认识。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本质上就是民族冲突)时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本位,不至于采取过激的行为。这对于中华民族是复兴,和谐社会,和谐地球的构建都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告诉世人共产党要干的事业是“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历史已经证明: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干的就是“三个代表”的事业。跨入新世纪之后,共产党要干的事业,仍然是“三个代表”。《建议》中的每一项内容,体现的都是“三个代表”的精神,是“三个代表”在新世纪的具体化。其一,《建议》体现了我们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  相似文献   

15.
“新熊彼特”技术变迁理论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战后以来,“新熊彼特”在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上已取得了重大发展,本文对“新熊彼特”技术变迁理论的兴起进行了概要性的评述,着重介绍了知识、学习与组织的关系,以及创新起源的争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并简要说明了“新熊彼特”对目前五大研究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国家纷纷提出了“碳关税”的征收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其合理性的争论。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碳关税”的概念及征收方法,而后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碳足迹等理论详细论述了“碳关税”征收的不合理性。最后,文章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贸易以及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特指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对“类”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打破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地域界限,从而清除了当代“类”意识生成的地域性障碍;二是它突出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促进了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人”的认识,以此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看法。当下审视“人”的现实性问题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紧扣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个主题,努力做到“一正一创一满意”。“一正“,  相似文献   

20.
杨敏  王勇 《改革与战略》2008,24(7):129-131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研究,以此较好地完成既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