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有企业MBO是企业界、学术界及监管部门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回顾了国有企业MBO的实践历史,分析MBO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规范MBO实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的MBO(管理层收购)现象,指出一般经济活动中的MBO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而目前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MBO属于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涉及政治和经济两个市场,因此国有企业MBO的"自由交易"性质超越了一般单纯经济交易的"契约自由"内涵,表现出政治契约的强制特色。目前的政治效率水平不能保证国有企业通过MBO获得最大的制度变迁租金。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MBO)对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新颖 《经济师》2004,(5):32-33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深层次的问题 ,而管理层收购 (MBO)在解决这些难题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文章认为 ,可以考虑实行管理层收购的办法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往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阴光MBO     
MBO(管理层收购)相当敏感,以至于被访对象纷纷拒绝与逃避话题;MBO备受争议,以至于各级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层、企业员工、市场投资者各有各的说法,褒贬不一;MBO又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许多公司前赴后继,不惜绞尽脑汁实行“曲线MBO“.围绕MBO的种种故事、种种悲喜、种种争拗,我们以为皆因缺乏了一套公开、公平、公正而又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盼望有关部门早定规则,还MBO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而不是因噎废食,叫停MBO.我们期盼阳光下的MBO,更期盼MBO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希望的阳光.……  相似文献   

6.
通过MBO解决国有产权缺位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国有产权的缺位 ,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竞争性行业 ,一些国有企业已经丧失了竞争能力。文章通过对MBO的分析 ,提出了利用MBO解决国有产权缺位问题 ,同时可以使国有资产顺利退出竞争性行业。  相似文献   

7.
赵燕玲 《时代经贸》2006,4(Z2):22-23
20世纪90年代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正式引入中国.它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形成有效的企业约束激励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研究了MBO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定价,融资,国有资产流失,与相关法律相抵触等问题,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对MBO在我国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郎张之争”为其代表的学界关于MBO争论的实质是国企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是不能停下的,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方向也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MBO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其基本特征、实施所必需的条件等因素,试图探索MBO在我国“异化”的深层次原因,即MBO在中国表现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地方政府)与经理层之间或者经理层自己定价、自己收购的“内部交易”,并分析其成因,从而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对策———创造实施MBO“外部交易”所需的一切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边小东 《经济师》2007,(5):87-87,89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将使上市公司MBO迎来一个历史性机遇。文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中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国有中小企业MBO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恩才 《经济经纬》2005,(3):110-112
管理层收购(MBO)曾在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有中小企业MBO与政府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政府自身追逐着“经济利益”,加上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和政府权力无法有效达致的社会场域的存在,所以,在国有中小企业MBO过程中,政府行为尚存在着内部异化和外部异化的可能性。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我们的各级政府一定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1.
苟小军 《时代经贸》2008,6(19):190-191
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一种较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MBO作为对于普遍存在所有人缺位的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国内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胡庆 《当代经济》2002,(12):21-21
管理层收购(MBO,即ManagementBuyout)作为一个企业并购概念,在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熟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口”MBO这种收购方式已经成为必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的较晚,证券市场不够发达,因此,如何建立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机制是一个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研究的话题。 一、MBO的概念分析 管理层收购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或“管理者收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国有企业都在运用MBO这个工具,进行着产权制度改革,民营企业用之解决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而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则是用之解决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即"产权归位"的问题.笔者却认为,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没有推进到一定程度,即不能解决实现MBO的制度障碍问题,则在中国实行MBO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本文正是基于此来探讨目前在中国实现MBO将面临哪些制度约束,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制度约束,以确保用最小的风险来获得MBO这种制度安排为产权改革探索带来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MBO(管理者收购)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一种备受推崇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把MBO作为“国退民进”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分析MBO的沿革及其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MBO不应当成为我国国企改革选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构建我国MBO实施的金融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颖 《经济师》2003,(6):79-79,81
我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以及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法规 ,制约了MBO在我国的发展、加大了管理层收购的运作风险。文章针对MBO在我国的合理实施 ,就金融市场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从金融市场的环境塑造、金融中介的发展、风险监管法规的建立三方面来论述 ,借助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引导、规范MBO的发展 ,服务于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 ,为国有股减持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管理层收购(MBO)是一个舶来品,它作为一种产权改革方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俄、英两国与我国在实施MBO的背景、操作方式和结果的对比,达到吸取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韩其明 《时代经贸》2007,(7Z):44-45
市场评估法和收益评估法反映了企业价值的实质,而成本评估法一般会低估正常企业的实际价值。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MBO实践中转让价格过低,导致企业收购者对国家和民众的剥削。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在MBO过程中剥削的发生,引导国企产权改革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18.
魏旭 《时代经贸》2007,5(10X):69-70
管理层收购(MBO)是一个舶来品,它作为一种产权改革方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俄、英两国与我国在实施MBO的背景、操作方式和结果的对比,达到吸取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私募基金可化解MBO融资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简称MBO),是以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为主要投资人,通过借贷融资的综合手段,对目标公司股权、控制权、资产结构以及业务的重组,达到节约代理成本,获得巨大的现金流入并给投资者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日益频繁,其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深层次革命。MBO作为企业  相似文献   

20.
旅游企业产权改革实施MBO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敏 《经济师》2005,(3):121-122
随着我国加入WTO ,旅游企业市场逐渐全面开放和国际化 ,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外来强劲对手的激烈挑战。为适应这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加快我国旅游企业的产权改革 ,提高旅游企业接轨国际的市场竞争力 ,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引进国外企业产权改革的创新模式 ,针对我国旅游企业的产权现状 ,主张推行MBO改革 ,并分析了实施MBO改革的现实意义及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