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话语分析的工具,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从及物性和态度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生态意蕴发现,《咏水仙》属于典型的生态保护型语篇,主要通过及物性过程中参与者的施动形式、态度资源中带有积极色彩的鉴赏性评价来构建诗人积极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论崇高》的作者朗吉弩斯在修辞学和美学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其浪漫主义的倾向却往往被忽视。本文借朱光潜先生总结的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总结出朗吉弩斯与华兹华斯多方面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这三方面的比较,表明朗吉弩斯是中世纪浪漫主义的先声,是华兹华斯的前生。  相似文献   

3.
4.
华兹华斯的短诗《我们是七个》通过成人与儿童的对话,展示了世故的成人与幼稚的儿童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表达了以自然之道对待事物才是幸福之源。  相似文献   

5.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唐朝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和柳宗元等.英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山水诗人是浪漫主义湖畔诗人之一的华兹华斯.以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代表作<水仙>为例,对中英山水诗在表达方式、景物描写和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总结出中英山水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中国山水诗歌英译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天真、开放的美国女孩黛茜,在古老的欧洲游历而最终客死他乡的悲剧人生。悲剧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主要探讨的问题,他的悲剧理论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情节论和人物性格论入手,分析《黛茜·密勒》的悲剧性以及分析造成女主人公黛茜悲惨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韵语阳秋》的诗学观为主张恢复诗歌的兴寄传统和道德规范作用,但在恢复传统的同时又强调实践经验与创作的关系和追求自然平淡的诗美理想。通过这些诗学观可以看出,《韵语阳秋》对江西诗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相似文献   

8.
胡适《尝试集》中的诗按其写作时间,依次为附录《去国集》、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从《去国集》到《尝试集》,既显示了胡适从文言写旧诗词到创作白话诗的过程,也展现了他的诗学观念逐步形成并成熟的过程。本文拟以《尝试集》为蓝本,通过文本细读来研究胡适诗学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小说《雨王汉德森》中追求精神的重生、坚信想象力的变通力量等浪漫主义色彩,对理解贝娄的浪漫主义,充分理解贝娄作为人文主义者对现代西方生活的剖析、对人类前途充满希望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诗学的原型理论、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概念隐喻和审美意象等几方面解读《在地铁站》,可体现诗歌语言特征对读者产生的审美心理效应,关注读者对可能世界的再认识,体会诗歌的新涵义,得到新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赵天才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15-19,118
浪漫主义是20世纪文人精神的一个风标,浪漫主义想像与革命理想曾一度在左翼文学理论者的倡导下,结合成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式。以孙犁小说创作为个案,深入分析革命话语与浪漫主义由结合走向分裂的痛苦历程及原因。这种由结合走向分裂在孙犁小说创作中表现为从革命的浪漫化到革命的史诗化,以及浪漫主义创作形式的政治化历程,小说创作主题则由20世纪40年代革命与美的统一,到50年代革命与美的分裂,反映了一个文人浪漫精神的失落;作者曾试图努力填补个人与时代的差距,然而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清醒地退场。  相似文献   

12.
美国 1 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alHawthornel )深受清教思想、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的影响 ,善用象征手法 ,作品的主题复杂多义 ,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红字》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对红字A的象征意义的探讨 ,阐述了作品单纯情节之下多层次的复杂的主题思想。含蓄的风格 ,深刻的寓意构成了《红字》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浪漫世界。  相似文献   

13.
俄国文学理论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历史诗学”理论,把“诗意意识及其形式的演变”作为它的研究对象。这个理论在欧关和中国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历史诗学的建构是学者在同西欧美学中先验、教条、反历史主义观点的辩论中以及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俄国信徒们之间的论战过程中产生的。在20世纪初的俄国文艺学中,历史诗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关学基础、社会理论基础以及文艺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的生态文学体系中存在着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生态文学是从行为或精神到精神的一种文学创作理念,现实主义生态文学是从精神到行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念,前者是后者的自然前提,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他将战争中的生活素材在自觉的艺术选择中提纯与净化,将人生诗意化、理想化,一般很少正面地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和战争的惨烈与血腥,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极力凸显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性美与高尚情操,并以此构筑了作家人生理想中的伊甸园。这既有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五四”启蒙文化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有战争时期时代体验在作家身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波希米亚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的美学转型过程中,波希米亚文人波德莱尔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理论提升和文学实践,波希米亚由一种自由放浪的艺术家生活,真正成为一种诗学现象,最终蕴酿出20世纪以“生活与艺术边界溶解”为核心的先锋艺术原则。波德莱尔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核心,真正给予波希米亚主义意义转型,为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美学辩护。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空间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电影《阿凡达》思想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探讨优秀电影作品应该具备的本质特征,指出当下中国电影的缺失和努力方向,为当下中国电影把脉。  相似文献   

18.
对善的追求与对美的留恋贯穿哈姆雷特的一生,这种诗化意识赋予了他完美主义的个性,也使他的思虑与行动脱离,他一方面企图用语言代替行动,与世界隔绝,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行动寻求意义,力图使过程完美,而导致了行动的一再延宕。诗化意识与残酷现实具有不可调和性,二者的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哈姆雷特走向虚无与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