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P借贷作为我国金融创新的一种表现,既有对正规金融市场的积极补充作用,又同时存在很多风险和隐患,必须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应通过确认监管主体、完善相关立法、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行业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鼓励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发展等措施,加强对P2P风险的监管以引导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明确了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然后在研究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构建一个较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后从国家加强监管和网贷平台自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立法,将其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严格审贷流程,提供风险备付金计比例,资金的第三方托管等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明确了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然后在研究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构建一个较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后从国家加强监管和网贷平台自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立法,将其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严格审贷流程,提供风险备付金计比例,资金的第三方托管等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互联网金融P2P模式在我国发展迅猛,但P2P网络小额信贷行业相关的风险也日益突出,政府监管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强,P2P行业需正确分析当下的各类风险,以利于未来更健康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梦桥 《消费导刊》2014,(9):226-227
本文通过对P2P网络贷款发展现状与趋势来展示现行法律法规提供的监管无法满足金融市场监管需求的现实。继而提出以司法先行带动立法,并分析了司法先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先行先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司法部门能动性的发挥来缓解目前P2P乱局,最终引导立法完成法律创设。  相似文献   

6.
作为消费信贷的创新模式,P2P诞生于信贷市场紧缩的近代,自2013年以来进入到一个爆炸式扩张阶段。目前,我国的P2P在没有针对性的监管立法、明确的监管主体和完善的行业自律规则的前提下已经超越了其应有的中介地位。本文根据我国当前P2P监管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P2P监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罗建华  谭嘉玲 《商》2015,(1):182
P2P网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为解决个人借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P2P网贷使得长期被压抑的民间金融需求获得释放。P2P借贷手续方便、灵活、快捷,自2007年引入中国以来,P2P平台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其高成功率的背后,存在政策风险、信贷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监管风险等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的源头,与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制度缺失、监管职责不明、征信体系不完善等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明确P2P网贷平台的法律性质和监管主体,完善资金担保及托管服务。规范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信贷是金融行业依托互联网发展的创新的一种形式,具有门槛低、借贷金额小、期限短、利率相对市场化等特点。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与发展,丰富了其部分功能。目前,我国P2P网络信贷处于灰色地带,面临着法律政策风险、信用风险、监管体系风险、操作风险、洗钱分险。防范这些风险,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建设监管体制、完善征信体统、扩大征信范围;从P2P网路信贷公司来讲,应加强分险控制、完善网络技术和操作流程、重视诚信;从借贷双方来讲,均应诚信交易,互相信任。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以来,P2P网贷公司数量快速增长,由于缺少定位及监管,其行业风险频频发生。通过对2013年全年及2014年前5个月的101家问题P2P网贷公司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P2P网贷公司还存在经营和技术风险、借助网贷平台进行诈骗或资金自融等问题,出现了卷款逃跑、逾期提现、倒闭等现象,致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对互联网金融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应加快设立完善的监管和征信体系,并加强网络安全,从而促使P2P网络信贷公司能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普惠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逐步建立和完善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过程中出现的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及政策风险,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可以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双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来研究提高监管系统。本文以国资背景的广西金投互联网金融为例,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借、贷、监等多方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研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制定和P2P平台相关规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结合了网络平台和P2P平台的全新平台,近些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因为它是新兴的一种中介服务机构,所以缺乏专门的立法和监管,导致P2P行业非常混乱,时不时传出倒闭破产的资讯。于是政府开始加强监管,解决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严监管背景下,我国政府和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企业共同完善平台法律监管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李星谕 《现代商业》2014,(4):196-197
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作为我国第一家P2P信用网上借贷平台,不仅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新的借款渠道,也为社会闲散资金找到了投资渠道,成为对正规金融市场的积极补充。但同时又存在诸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和隐患,所以必须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等手段来引导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P2P借贷凭借其灵活的特点,解决了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社会资金找到了新的投资渠道,因而在短短几年迅速发展起来,但是P2P近年来平台曝出的问题也尤为突出.本文从P2P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出发,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监管风险,法律风险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4.
P2P借贷可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是普惠金融的重要补充。参与者广泛,资金进出灵活,风险较高,这三点构成了监管层面最担忧的问题,也是监管技术上最难操作的方面。P2P市场得益于个人经营消费贷款,以及个人投资理财的市场需求。小微企业融资和个体经营消费贷款是一个蓝海市场。P2P借贷的发展,要完善相应法律,实施行业监管;加强平台认证建设,以避免风险发生;改善运行方式,以分散风险;提高平台财务透明度,保证平台安全。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借贷平台自2007年出现起一直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其主要客户为中小微型企业。目前,我国P2P借贷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包括外部市场环境风险、行业风险以及自身信息安全风险、信任机制风险和职业能力风险等。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是:建立并完善的监管体系,保护借贷双方权益;建立大数据评分体系,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大平台的创新力度,打造优质的风控团队。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P2P网络借货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也存在相应缺陷,应通过完善相应监管体系和加强征信系统建设等措施促进P2P网络借货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8年以来,我国的P2P行业频繁出现"爆雷"现象,引发大众对P2P行业的信任危机。政府近年开始逐渐加强对P2P网贷的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旧不足。P2P借贷除存在传统金融的一些风险外,还存在特定的风险。在加强P2P行业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建立完善的P2P借贷信用体系也至关重要,本文从博弈论角度探讨P2P借贷信用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一系列网络工具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名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的金融形态在近两年爆炸式发展,P2P网贷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的行业形态慢慢走近大众的视野。但是,由于我国的P2P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行业的一些特殊性,该市场目前又缺乏规范和监管,所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主要是根据我国P2P网贷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的现状,对我国P2P网贷平台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主要风险以及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征信、建立良好退出机制等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6年,P2P网贷模式引入中国,2007年,第1家P2P网贷公司成立,之后我国P2P网贷公司数量剧增,形成迅猛发展的态势。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问题也逐渐显现。我国P2P网贷公司信用环境欠佳、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差,从业人员专业性差、流动性高、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监管体制不科学。P2P网贷公司应建立第三方征信平台、改善行业信用环境,加强P2P网贷公司特色产品研发,强化风控管理、加强风险机制建设,维护系统安全,加大监管力度,助堆网贷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P2P网贷在中国迅猛发展,对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停业、跑路、提现困难等许多问题。文章在分析P2P网贷存在的各类风险的同时,提出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发挥行业自律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适度监管鼓励创新等监管建议,以期帮助其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