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人物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其知识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史、了解国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历史人物评价的作用,充分探讨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增强历史人物评价的政治认同、确立正确的政治和目标导向、不唯阶级评价历史人物等重要原则,以提高其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入了用之不竭的新鲜活水,提供了切入当代中国政治的合适窗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与学习十八大报告结合,以更好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实效性不尽人意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应贯彻学术性与思想性、艺术性与思想性、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提升教学内容的课度和广度;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了解",理解"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有助于提高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要明确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基于历史教学,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于课堂教学,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于改革考试模式,融入探索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将地方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宣传地方形象和地方发展成就、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取专题式、嵌入式和混合式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主题式和分题式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学生、高校和地方四个方面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且大学生中学时对基本历史线索比较了解,学习时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要使教学内容有新意,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就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做了探讨,以求增强《纲要》课教学效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创新教学内容的路径是:一要选择重点,抓住难点,破解疑点,实行教学内容专题化;二要始终把握一个主题,两个任务,三个选择。创新教学模式的路径是使用激情感动教学模式、纵横比较教学模式和演讲议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考试方法的路径是命题形式科学化,多管齐下,综合评分,全面考核学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115-118
该文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政治导向性和培养能力并存,课堂教学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研究性课题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精品课建设工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有利平台,教师队伍建设是“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有利平台打造一流的“纲要”课教师队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以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为核心,实现教师队伍的内在优化;以团队建设为载体,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问题设计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问题设计能较好地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较好地解决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问题设计涉及问题逻辑、问题内容和问题话语三方面,即问题逻辑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统一;问题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统一;问题话语的理论性与通俗性统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阅读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应得到广泛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阅读式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推进教师教学的学术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阅读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精心选择、回归原典和深度阅读.以“黄祸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的教学为例,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采用阅读式教学,能充分体现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